現代教育通訊116期![]() 小學人文科及科學科新課程「做得到的、做得好的」科學探究實施分享—江雪儀博士在下學年,科學科正式於小一及小四年級推行,相信在科學科會進行不少實驗活動,然而,要實驗「做得到」,十分簡單;但要實驗「做得好」,就必要花多點心思進行設計了。以下就用一個簡單而經典的實驗──解剖花的實驗示範如何運用科學科的新教學概念,讓實驗做得更好。 ![]() (圖一): 建立學生觀察能力
![]() (圖二): 認識雄蕊、雌蕊、子房、胚珠的位置
然而,這個是否一個好的實驗?其實,在實驗當中可以做多一步,例如解剖花後,將花的不同部份,要求學生把它們分類,並準確地數出雄蕊、雌蕊、子房和花瓣的數量(圖三),大部份學生都「做得到」這個步驟,但可以做得「比較好」的。例如老師可以運用列表協助學生記錄實驗數據,並進行整理和分析並進行數據記錄(圖四)。如能做到這一步,亦不失是一個好的實驗,但還能「做得更好」。 ![]() (圖三): 運用數據記錄能力
![]() (圖四): 運用列表協助學生記錄實驗數據,並進行整理和分析
考考你,圖五中的兩個紅點是什麼?原來是紅色百合花瓣於顯微鏡下的樣子!如細心觀察右邊的紅點,我們還可以看到花粉呢!相信學生在看到圖片時,顏色鮮艷的構圖除了令他們印象深刻外,亦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猜猜這是甚麼?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我們希望學生學習提問,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科學化的思考。在提問、觀察及思考過程中,他們會發現百合花的結構和書本中典型例子有些不同,它並沒有明顯的花萼。再深入瞭解後,就會知道百合花是「不完全花」。 在科學科的課程文件中,雖然不須要教學生完全花、不完全花兩者之間的分別; 但學習科學的熱誠不應止於課程框架的規限,孩子在觀察中多發現生物多樣性,增長更多與課題相關的知識,能讓他們眼界更高更遠。 ![]() (圖五): 運用學生好奇心,啟發科學思考
鍛鍊觀察能力,為學生在科學探究的歷程奠下根基 老師可以用百合花和桔梗花進行對項比較,細心觀察和比較兩者的花萼有甚麼分別,從而發現不完全花及完全花的不同,了解當中的科學定義。實驗中,他們會發現桔梗花比百合花有明顯的花萼。再將花瓣逐塊拆開後,就會發現兩者的花瓣有不一樣的外貌。例如百合花共有六片花瓣,其中三片比較瘦削;而桔梗花的花瓣數目眾多,形態相近。 透過老師的引導,學生能了解雖然不完全花沒有花萼,但不同形態的花瓣卻有着承托花的功能。 ![]() (圖六): 發展學生對項比較能力
顯微鏡下的世界 讓我們再進一步,用顯微鏡更仔細觀察百合花及桔梗花的雄蕊及雌蕊,看看百合花雄蕊上的花粉又是甚麼樣的?更進一點,可以運用觀察鑽石的便攜式手機顯微鏡頭,配合平板電腦,增強觀察效果(圖七)。大家觀察到雄蕊上有甚麼東西(圖八)? ![]() (圖七)以觀察鑽石用的便攜式手機顯微鏡頭,配合平板電腦進行觀察
![]() (圖八): 顯微鏡下的雄蕊
將雌蕊柱頭垂直切開,於顯微鏡下,學生就能觀察到花柱的內部結構。再仔細觀察柱頭時,學生不難發現有花粉落在柱頭上(圖九)(圖十)。 ![]() (圖九): 顯微鏡下的百合花雌蕊
![]() (圖十): 顯微鏡下的桔梗花雌蕊
運用科技進行觀察,實驗還可以再細緻一點。究竟子房的內部結構是如何的呢?原來百合花子房裏面的胚珠,排列整齊(圖十一)。而桔梗花胚珠的形狀則像青葡萄,沒有明確的排列(圖十二)。 ![]() (圖十一): 百合花的子房及胚珠
![]() (圖十二): 桔梗花的子房及胚珠
學生由觀察到發現的過程,正正訓練他們的「科學過程技能」。他們要調整觀察的角度和燈光,並且記錄實驗數據。而在實驗當中記錄到的數據,拍攝到的圖片和片段,皆可以轉化成簡報(PowerPoint)、筆記或實驗報告,幫助他們展示及匯報實驗成果。 總結
由此可見,一個大家覺得老掉了牙的實驗,在科學科中可以變得不一樣。因此,「做得到」和「做得好」的科學實驗,其實有一段距離。在今次的課程轉變中,同工可以運用不同的器材,將以前習以為常的實驗,變得更加精彩。 在科學科課程文件,學習花的主要部分屬於三年級「生物的構造」的課題;認識花的繁殖過程,則屬於四年級「生物的生命周期;遺傳與繁殖」的課題。同工在四年級教授相關課題時,需要向學生講解植物由受粉到結果、傳播種子,再繁殖新一株植物的整個循環過程,並重溫花的內部結構。而再進深一層的「顯微鏡下的世界」其實屬於六年級的主題,但既然在三、四年級有些課題的實驗可以用得着顯微鏡來啟發學生好奇心,並促進觀察能力,何不好好運用這簡單而有效的工具,設計並施行一個不單「做得到」,而且「做得更好」的實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