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116期


小學人文科及科學科新課程

小學科學科的理念及轉變—林從敏博士


202411月教育局公布常識科將分拆為人文科及科學科後,相信大家都意識到科學科於2025學年獨立成科,這意味着課程重點、教學內容等都有重大的轉變。


為甚麼拆科?


首先,根據《小學教育課程指引》(2024),開設科學科的目的是為了配合國家「科教興國」的方向。常識科雖然一直進行科學相關的教學,但當中是否真的有足夠的空間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以及讓他們有系統地建構科學概念?


於每四年進行一次的「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簡稱TIMSS)」,在2019年的數據,香港小四學生的科學能力排第15名,比起在2015年,香港小四學生的科學能力排第5名,這反映出香港小學生的科學能力,於四年間大降了十名,在科學教育中響起一個警號。教育局當時就表示,會探討改善方案,提升學生的科學能力,這大概也是成立科學科的另一原因。


現時常識科課程指引中提及發展學生的「科學過程技能」,包括觀察、預測、量度和記錄、分類、辨識變數、推論及傳意的七個技能,但當中並未提及具體方向。常識科與科學科都旨在發展學生的「科學過程技能」,而科學科新課程更明確及有規劃地主張發展科學過程技能,提出了「PDAR」的縱向發展架構。


PDAR」即是「Plan,提問和規劃」、「Do,實施和記錄」、「Analyse、整理和分析」,及「Review,表達和反思」。那樣「PDAR」如何連繫「科學過程技能」?其實在「PDAR」探究步驟當中,學生可發展這七個「科學過程技能」,而這縱向發展架構,更有系統地讓教師們規劃課程。


以「觀察」物件的快慢為例,於一、二年級時,學生只需做簡單比較,運用肉眼觀察,比較物件的快慢。到三、四年級,可進一步教授運用數據觀察物件的快慢,走了多遠、多近,並進行量度、記錄,同時學習距離的概念。到五、六年級,學生除了觀察物件的行走距離外,再學習量度、記錄及計算物件的速度,配合數學課程,進一步深化速度的概念。


現時常識科分為第一學習階段、第二學習階段,而科學科就如上述例子分為三層,一、二年級,三、四年級及五、六年級。每兩年為一個分層,在層遞深化的教學下,形成了一個縱向的規劃,讓學生在六年小學科學的學習生涯中,有系統地發展「科學過程技能」。 


在獨立成科下,科學科有甚麼不同之處?


首先於上課時間方面,相信大多數學校,每星期都有四至五節的常識課,另外配合延展學習活動,如專題研習日、STEAM Day,佔常識科的整體課時20%。而新的科學科,教育局建議,小一及小二每星期至少兩節,小三至小六每星期至少三節。所以,常識科與科學科其中最大的一個分別,就是科學科的彈性課時相對少,佔整體課時10%


另外,科學科的每個範疇、主題均有十分明確的指引,需要用多少課節教授,這也是科學科與常識科最為不同之處。在學習重點上的調動、加強方面,例如一年級「光的特性與相關現象」、「地球表面由海洋和覆蓋、海洋與陸地的分佈」等,其他年級的課題都有進行調動及加強科學概念。此外,科學科亦新增了以往常識科沒有的課題,例如二年級「特質的溶解」、三年級「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步驟」等等,其他年級都新增了不少課題。


由此可見,在學習重點的調動、加強及新增,已足見科學科是一個全新的科目,並不是單單將常識科的科學內容抽起就變成科學科。而在升中呈分試方面,以往常識科佔六分,而科學科及人文科各佔四分,總共佔八分,換言之,與中、英、數等主科的比重一樣。在各方面的對比下,足見科學科與常識科截然不同。


總括而言,科學科在社會及科技急速發展下,有其獨立成科的必要性,而當中教師以至學生,均需要培養科學素養。教師們在迎接科學科時,可善用不同方面的資源,例如教育局的支援、出版社的服務、大專院校的協作及各樣的學習社群,讓不同的專業團隊,產生協同效應,為香港培養未來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