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116期


小學人文科及科學科新課程

小學人文科與「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葉德平博士


2025/26學年全港小學將會從小一及小四開始推行人文科及科學科,相信各位同工已經密鑼緊鼓準備兩科的籌備工作。而在籌備當中亦會有不少問題,例如人文科有甚麼要求?如何應對人文科的來臨?


即將來臨的人文科,的確分拆於常識科,但亦有不少不同之處。人文科中會有六個範疇,比常識科原有的五個範疇多了一個「理財與經濟」。顧名思義是教導學生正確的理財態度,當中亦提及「國家與香港的經濟」。在人文科的重點讓學生關心社會、留意世界變化的前提下,從不同方面認識香港及國家必不可少。除了新增的範疇外,細看課程文件,就會發現人文科對比常識科下,亦加強、新增了不少國民教育、價值觀教育,以及資訊素養的學習內容。


由此可見,人文科與常識科對比下,有不少的轉變,並非如坊間所言,人文科只是常識科的小修小改而已。


面對轉變,同工又該如何應對?我經常思考,若果要我教授人文科,應該如何應對?當下想到一個方法¾「減與加」,即是運用適度的調配,應對人文科的挑戰。


在「減」方面,首先,「移舊入新」,人文科以常識科作為基礎,在接近的課題中,可以將常識科原有的內容、材料移到人文科進行過渡,減省備課時間。之後,「跨科協作」,人文科兼具其他科的特性,亦有一定關聯。所以活用跨學科相當重要,例如於科學科課堂時進行了包含人文科課題的實驗;於人文科教授相關課題時,就能減省課時,教授其他課題,反之亦然。因此,在「減」方面,就可以用上述方法,靈活運用常識科的材料、調配人文科與其他的科目進行協作。


在「加」方面,首先,「靈活編排」,於時間表上進行適度的安排。根據教育局《小學教育課程指引》中的時間表例子,於人文科及科學科推行後,學校可於午後,安排兩堂「綜合課」的時間,將人文科與科學科互通的課題放到「綜合課」進行教授,讓兩科共同協作。另外,根據指引,人文科的課時約56小時,須安排不少於80%的課時教授人文科,剩餘20%的時間則是彈性課時,學校可以安排活動,幫助學生學習人文科,例如進行實地考察或「動手做」的活動。


然而,舉辦或參加任何活動都需要錢,到底「錢從何來?」因此,第二個「加」「善用資源」。其實,學校至少有三個資助可以使用。首先,「姊妹學校計劃津貼(津貼約16萬元)」,學校可於姊妹學校的師生到港考察時,帶領他們進行不同於人文科主題,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活動,例如遊覽屏山文物徑、嘗試香港的地道奶茶。之後,「全方位學習津貼」,人文科中強調愛國主義、價值觀教育,「全方位學習津貼」運用指引中,就提及到希望學校運用津貼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學校就可以利用津貼進行與人文科有關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最後,「推廣中華文化體驗活動一筆過津貼(津貼有30萬元)」,人文科其中一個重點正是推動文化教育,課題亦不乏文化元素,所以可利用津貼進行與人文科課題相關的各項中華文化學習活動。


而作為一位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下列簡稱「非遺」)的學者,人文科的推行,令我不禁好奇人文科與香港的「非遺」會產生怎樣的連繫?


2014年,香港頒發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當中總共有480項「非遺」。於2017年時,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公布,當中有20個項目,其中有12項為國家級「非遺」,足見香港是一個擁有豐富「非遺」資源的地方。而香港的「非遺」項目中,有不少與人文科的主題互相呼應,例如5大項中的「表演藝術」,學生就可以透過觀賞麒麟、舞獅表演時學習中華文化,同時培育國民身份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


總的來說,人文科並非如坊間所說沒有太大變動,而面對即將來臨的人文科,同工可以靈活運用常識科的材料,靈活調配人文科與其他的科目進行協作。同時可以善用彈性課時及各項資源,安排不同活動讓學生多元學習人文科。另外,亦可以透過香港豐富的「非遺」,用不同的角度、切入教導學生人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