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94期 前期教訊:
第94期《現代教育通訊》
阿濃、張秋生、陳木城等作家與本港師生快樂對話  


  本社於2011年1月15日舉辦了「愛的教育.培養讀寫新思維中國內地、港台作家與你快樂對話」的分享會,請來多位中國內地、港、台作家蒞臨並演講,當中包括阿濃(朱溥生)、張秋生、陳木城、周蜜蜜、馬翠蘿、宋詒瑞、韋婭、袁兆昌和麥曉帆,場面非常熱鬧。很多老師自備照相機跟作家合照,好些老師更帶來作家的作品或即場購買,然後請心儀的作家簽名留念。

  研討會的主講嘉賓分別是︰阿濃(香港)、張秋生(上海)和陳木城(台灣)。

  阿濃很高興從加拿大回到香港,跟老師快樂對話。他的講題是〈語文基礎,生命清泉談優秀課文對學生的影響〉。他先跟大家分享年輕的時候坐郵輪來香港,在船上三天三夜,他看完一本兒童文學作品,書名叫《文心》,是葉聖陶和夏丏尊的作品。這本書對阿濃的影響非常深遠,它通過故事培養語文基礎。後來,阿濃為報章寫專欄,他認為寫專欄的祕訣是有所觸動和有所發揮。他自己寫過一本書,名叫《去中國人的幻想世界玩一趟》,就是模仿《文心》的寫法,用故事介紹中國人種種有趣的幻想。所以阿濃鼓勵老師看這本書。

  阿濃在少年時代最喜歡《愛的教育》,此書在1886年已經出品。其中《少年筆耕》是他最喜歡的故事。阿濃在二十多歲時寫了《委屈》,這個故事成為當時教育署指定的閱讀課文。《委屈》跟《少年筆耕》中主角受到的委屈是一脈相承的。由此可見,兒童文學對一個寫作人有很大幫助。

  受到《愛的教育》的啟發,阿濃寫了《新愛的教育》。阿濃認為兒童文學作家有以下的特點︰

1. 兒童文學作家是巧婦。「巧婦難為無米炊」,兒童文學作家能用最少的文字,寫出優美的文章,就好像葉聖陶的《小小的船》。

2. 兒童文學是「有機耕種」,對小朋友非常有益。

3. 兒童文學充滿同情和愛(仁),兒童文學正是兒童心靈的清泉。

4. 兒童文學帶孩子回歸本源,明白愛的真諦。

  最後,阿濃提到兒童文學必須做到「達」和「雅」。「達」即容易明白;「雅」即文字優美。好的作品還需要有趣味性。優美的作品不妨請學生背誦,透過背誦建立語文基礎,學生自然會寫作優美的文字。兒童文學還需要傳達傳統道德觀念,亦能反映新時代新觀念。

  第二位講者是中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張秋生先生,他的講題是〈兒童文學與兒童閱讀〉。張秋生說他不講究理論,只喜歡憑自己的愛好和感受去寫兒童文學。他主要從事報紙編輯工作。在他的心目中,兒童文學是快樂的,能保持一顆兒童的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總是保持快樂的心態去從事快樂的創作。

  另外,張秋生發現當他用一種驚奇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格外的美好。他舉了自己寫的《蝴蝶讀報》為例,故事內容大意是︰一隻蝴蝶停在花瓣上好久好久,弟弟覺得蝴蝶是在讀一張香噴噴的報紙,報紙上說的大概是個有趣的童話。童話裏說的是甚麼呢﹖弟弟說他不認識蝴蝶的字呢!這篇作品就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飄落的小樹葉》同樣用兒童的角度去看平凡的事情︰小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他們要變成綠色的小船,讓小河姐姐帶他們去旅行。

  張秋生又覺得兒童文學是一種給予,是一種給孩子東西的文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需要很多很多,他們需要歡笑、資訊、想像、懂得各種道理、養成各種習慣……兒童文學都可以給予他們這些。在《但願》這篇文章裏,小白樺樹希望自己成為一張紙,讓小朋友在紙上畫畫,他希望小朋友畫的是一棵又高又大的、能碰上白雲的、上面還有小鳥做窩的白樺樹。

  最後一位主講嘉賓陳木城先生的講題是〈兒童文學對語文教學的作用〉。他是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曾任教師、記者、主編、專欄作家等等。

  陳木城提出︰「為甚麼我們要敲鑼打鼓的,這麼大力的鼓動文學﹖」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影響學習最重要的不是認知,而是情緒和動機。小孩子喜歡是最大的動力。編教材的原則是甚麼﹖一個是孩子是快樂的,一個是教材是有意義的。愈小的孩子,情意要多一點,認知就不要太多。年紀大的孩子,認知要多一點,但不能沒有情意,沒有情意的話,他們會覺得無聊。情意可以作為包裝。文學作家正正懂得在生活裏面,在語言裏面,在自然的觀察裏面選取有意義的東西。

  廿一世紀教育思潮的兩大趨勢是自主教育和體驗教育。自主教育即引導孩子繼續閱讀,繼續學習,讓他們從語文教材學習閱讀能力,繼而閱讀所有的作品。體驗教育是由於城市化的問題,孩子離開自然,離開土地。體驗可以是親身體驗,也可以從作品的情景中去體驗。

  現代的社會是一個知識型的社會,孩子需要大量的知識。文學可以做些甚麼﹖文學可以讓孩子更聰明更快樂更懂事,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定位,可以促進孩子對人際社會的理解,可以協助孩子對自然世界的認知,可以提升孩子的視野和能見度,可以陶冶孩子豐富的感情和人文素養,可以培養孩子的判斷思考和創造能力。

  最後,陳木城認為孩子是屬於未來的,但是未來是來自過去,走過現在,才能銜接過去與未來,所以老師們要把握現在,讓孩子繼往開來。

  作家們的金玉良言,使我們進一步認識:能選取優秀文學作品進入課本,對培養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是多麼地重要!他們的箴言,留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

〔編者按:本篇報道係出版時補入,相關圖片見本期39—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