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各地兒童體格下降根據資料顯示,過去十年間,世界各地的學童體格狀況均有顯著下降的趨勢,尤其是女童,下降速度比男童快得多,這是科技現代化帶來的後果,也給了未來社會主人翁重大的健康危機。舉例說,一向著重「學校體育」的澳洲,他們學童立定跳遠的能力,比起1985年時同齡者下跌了10%至20%不等;歐洲方面,挪威學童的體格也較四十年前的數據顯著下跌了;以本港學童一般體格水平而言,都較鄰近地區學童為差,尤其是上肢肌力。在生理上,中七男童(平均為19歲)的體格應該超越中三生
                (平均為15歲),但資料顯示出,本港的中七學生與中三學生做引體向上的能力竟然沒有差別,究竟今天學童體格下降的原因是什麼?體格下降,是否意味著肥胖問題上升呢?
 香港學童肥胖的原因香港人口出現肥胖的情況日益嚴重,現時本港約有10%至14%學童屬於肥胖級別。學童肥胖是反映未來成年人肥胖的主要原因,長此下去,會直接造成日後的健康問題,例如,增加成人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患病率。這不但使社會的醫療開支增加,還造成龐大經濟負擔,阻礙社會的生產能力。
 導致學童肥胖的原因可分幾類:學校、家庭、居住環境、朋輩、食物及心理因素等等,以上都是間接造成肥胖的原因,其實背後的幕後黑手還有「缺乏身體活動量
                (Physical Inactivity)」。美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已經把「缺乏身體活動量」列為心臟病的高危原因。他們又警告:學童因缺乏身體足夠的活動量而產生的健康問題,已經到達了危險界線,必須立刻解決。  近醫學及科學運動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篇文章,由加尼福尼亞州多間大學組成的研究小組,綜合有關學童肥胖的108篇研究報導,進行系統數據分析,結果發現:影響學童缺乏身體活動量的因素,包括性別、父母肥胖情況、對體育活動的偏好、動機、運動習慣、飲食習慣、環境及設施是否方便、參與戶外活動的積極性等。除了上述的因素外,心理因素也是致肥的主因,例如集中力不足、抑鬱、朋輩和家長的影響、社區體育氣氛等,都有可能引致肥胖。 家校、社會攜手解決綜觀上述因素,若要增加本港學童的身體的活動量,筆者認為要先從學校環境著手,如果能配合家長及社會的支持,效果會更為理想。本港學校可容納學童體育活動的設施及空間不多,小息及午膳間,十多位學生共用一張乒乓球桌、操場上只得兩個籃球場給打籃球、更沒有踢足球的草場,這些硬件在今天的教改中,似乎得到一些改善,但軟件的支援仍有待體育教師、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共同努力!
 
                
                  | 怎樣才算肥? 根據衛生署及中文大學所建議的標準,若體重的中位數與身高的比例超過了20%便算肥胖,大家可參考下表,看看自己是否合乎標準。 |  
                  |  | 女孩子體重比例 | 男孩子體重比例 |  
                  | 身高(cm) | 體重中位數(kg) | 中位數*120% | 體重中位數(kg) | 中位數*120% |  
                  | 111 |  | 21.4 | 18.3 | 21.9 |  
                  | 113 | 18.4 | 22.1 | 19.0 | 22.8 |  
                  | 115 | 19.1 | 22.9 | 19.7 | 23.6 |  
                  | 117 | 19.8 | 23.8 | 20.4 | 24.5 |  
                  | 119 | 20.6 | 24.7 | 21.2 | 25.5 |  
                  | 121 | 21.4 | 25.7 | 22.1 | 26.5 |  
                  | 123 | 22.3 | 26.7 | 22.9 |  |  
                  | 125 | 23.2 | 27.9 | 23.9 | 28.6 |  
                  | 127 | 24.2 | 29.1 | 24.8 | 29.8 |  
                  | 129 | 25.3 | 30.4 | 25.9 | 31.0 |  
                  | 131 | 26.5 | 31.7 | 26.9 | 32.3 |  
                  | 133 | 27.7 | 33.2 | 28.1 | 33.7 |  
                  | 135 | 29.0 | 34.8 | 29.2 | 35.1 |  
                  | 137 | 30.3 | 36.4 | 30.5 | 36.6 |  
                  | 139 | 31.8 | 38.1 | 31.8 | 38.1 |  
                  | 141 | 33.3 | 39.9 | 33.1 | 39.7 |  
                  | 143 | 34.8 | 41.8 | 34.5 | 41.3 |  
                  | 145 | 36.5 | 43.7 | 35.9 | 43.1 |  
                  | 147 | 38.1 | 45.7 | 37.4 | 44.8 |  
                  | 149 | 39.8 | 47.8 | 38.9 | 46.6 |  
                  | 151 | 41.6 | 49.9 | 40.4 | 48.5 |  
                  | 153 | 43.3 | 52.0 | 42.0 | 50.4 |  
                  | 155 | 45.1 | 54.1 | 43.6 | 52.3 |  
                  | 157 | 46.9 | 56.2 | 45.2 | 54.3 |  
                  | 159 | 48.6 | 58.3 | 46.9 | 56.2 |  
                  | 161 | 50.3 | 60.4 | 48.5 | 58.2 |  
                  | 資料來源:衛生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