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74期 前期教訊:
第74期《現代教育通訊》:打破「死記硬背」的學習傳統 ── 嗇色園在通識教育上為學生鋪設坦途
打破「死記硬背」的學習傳統
── 嗇色園在通識教育上為學生鋪設坦途
徐守滬
嗇色園主席
嗇色園辦學理念中,素來注重推行通識教育工作。教統局未公布將在高中開設通識教育科之前,嗇色園已計劃將相關的教育理念推廣至屬下小學及幼稚園。此外,嗇色園更設立香港首個專為通識教育而設的資訊大樓──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除供嗇色園屬校使用,更公開讓全港學校參觀和上課。由此可見,嗇色園推動通識教育不遺餘力。最近本社舉辦初中通識教育經驗分享的研討會,嗇色園主席徐守滬先生,就專題腱說通識教育的理想和實踐之道,以下是講詞內容。

徐守滬在本社主辦的研討會上
解說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實踐模式

先行試辦為學生做準備

通識教育的定義
「通識」一詞早已出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釋義。不如,我們先看看別人怎樣解釋通識的概念。

中國在二千多年前已提出「通識」的概念,《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在春秋時代,禮、樂、射、御、書、數通稱六藝,可說是當時的通識教育,源於周代。

今天,北京的清華大學用了三維空間的概念解釋「通識」,那就是古今、中西和文理。這無疑涵蓋層面廣闊,可是界定卻不大清晰。例如「古」和「今」的界線為何?一百年前是「古」?還是一千年前是「古」?研究學術時,中國人有一套想法,西方人也有自己的一套,那麼界乎兩者之間的是「中」還是「西」?香港是個中西文化融會的社會,更難以用中西來界定。以上說法,其實可指通識教育包羅萬有:自從有人類歷史以來的知識,都可稱為「通識」。

我們再看看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如何定義通識教育,在中大網站中,我們看到:「通識的意思是融會貫通知識。」跟著解釋:「通識教育課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擴展學生之視野,培養其抽象與綜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變化之現代社會中,能內省外顧,高瞻遠矚。」以上說法看起來頗深奧,而且還有很多可供思考的空間。

現在再看看台灣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解釋,該校把通識教育的目標定位於:
1.
提供多元化的認知視野及人文體驗;
2.
獨立思考的析辨能力及理性價值判斷的智慧;
3.
提供人文與科技間之對話;
4.
理工學科與科技知識間的交流。

上述的說明中,有多個名詞須特別注意,例如「多元化」、「視野」、「獨立思考」、「析辨能力」、「理性」、「科技」、「知識」等,我認為這些都是涉及通識教育的重要字眼。但如何為通識教育下定義都不打緊,實行時卻必須具備這些元素。

看了這些觀點,我就通識教育整理出三個觀點。第一,通識是「一切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學問」,包括古今、中西的知識,然而範圍比北京清華大學的解釋窄了許多,較易界定,設計課程時也更能配合本地的需要。

其次,通識要包括「一切影響未來的學問」,教育的意義就是要教學生學會生活,因此影響未來的學問最適宜放在通識教育課程中。舉例來說,遺傳基因(DNA)和光學的研究,近年屢有新突破,預期會影響人類未來的生活模式,因此,這兩門學問適宜放在通識教育中。

最後,「一切在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學問」也屬於通識教育範疇,這是指關於社會、社區的問題,是香港人經常接觸到的問題。例如政府推行的政策、維多利亞港填海問題、沙士的影響和預防等,都可以在通識課上讓學生討論和分析,令他們更關心社會時事。

一言以蔽之,通識是活的教育,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與時並進,跟生活有絕對的聯繫。這是我對通識教育的基本看法。

訂下通識教育的目標
了解定義之後,接下來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訂下通識教育的目標和理想。我認為,經歷通識學習的學生應該學會了解及關心社會。例如,可以透過南亞海嘯這個主題,探討海嘯後的生態和經濟影響、學會遇到海嘯時怎樣逃生等。通識教育的第二個目標是了解現象背後的因由,例如各種天文現象的形成,甚至社會問題的形成等。

香港社會過去教育出來的學生,一直被人譏為不懂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困難,今天推行通識就希望可以扭轉這個局面,讓學生學會應付各種可能發生的問題,我們經常提倡向學生教導解難能力,就指這一點。這是一門極為抽象的學問,以往只可融入其他學科教授,現在,通識教育正好成為教授解難能力的學科了。

最後一點是希望所有人都可嘗試推斷未來將發生的事情。一個人是否成功,就看他在這一點的表現如何,能夠從各種現象中分析將會發生的事情,就是高瞻遠矚,快人一步。舉例來說,如果真的能分析股市升跌規律,就可獲取利潤。

實踐通識教育之道
通識教育的概念和理想都設定之後,就要進入核心問題──如何實踐通識教育。嗇色園就這問題曾多次開會討論,現在跟大家分享一點經驗。

選擇重要題項
通識教育的選題應重多元化、靈活及具思考性,如選題用了背誦死記的題目,對學生的將來毫無益處。試問,就《馬關條約》中清廷向日本賠償軍費二萬萬兩這種資料性的題目,若要學生背誦,對他日後在社會做事有何實際用途?嗇色園屬下的學校,一直重視多給予學生空間以發揮創意,透過多元化、靈活及著重思考性的問題,才有助啟發思維。

教導學生學會學習
教導學生學會學習是第二個要點。我們要了解知識是前人的經驗。學習前人的知識不是學了就算,更高層次是如何藉著分析這些資料發現新的觀點。

實驗和分析是發現新觀點的齒輪,我們可以透過良師指導,也可以透過多看書來啟動齒輪轉動,但最有力的方式還是讓學生多出外實習,用眼看、用手摸、親身體驗。為了給學生多些研習空間,嗇色園要求屬校在編排上課時間表時,盡量每星期都能預留一整個下午專門讓學生作研習之用,或者安排外出從事專題探究活動。


嗇色園運用資訊科技系統幫助推行通識教育,
除可交換經驗外,還可以透過視像會議上課

善用資源
第三點是善用資源。嗇色園重視使用資訊科技來分享屬校的相關資源,我們幾年前已完成一套資訊科技系統,能串連嗇色園屬校進行交流及召開視像會議。當教師需要某些教學材料時,我們購買後也放到這個資訊系統中,方便共享。事實上,這個分享模式對教育界實在不可或缺,因此,教統局也設立香港教育城,讓全港教師多些分享渠道。然而我認為這還不夠,因此嗇色園現在伙拍現代教育研究社共同研究通識教材,他們提供的支援,不但解決了版權及教材供應等問題,還爭取到更多涉及傳媒和報刊資訊的教學內容,間接減輕教師物色通識教學資源遇到的壓力。
  
群策群力
  
結語
學生成長後總會面對未知的社會,身為教師,應該把各種知識和經驗透過通識教育學與教的模式,有系統地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實踐學會學習之道,使這些未來社會主人翁都懂得善用知識,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