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73期 前期教訊:
現代教育通訊 73期:探討「資訊素養」架構對電腦科課程的影響
探討「資訊素養」架構對電腦科課程的影響
◎ 講者: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課程與教學系高級導師
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是「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推行資訊科技教育的早期,我們是喜歡用「電腦認知」這個名詞的,電腦認知是指認識有關電腦最基本的知識,而現在要說明的資訊素養,卻是較為抽象的個人學養。那麼,為何我們要以無形的資訊素養作為未來資訊科技教育的課程目標?那是因為「資訊素養」提倡了兩個重要觀點:資訊素養是生活於資訊社會的必要條件,而且資訊素養也是終身學習的充分條件。

潘世榮先生就電腦與資訊科的「資訊素養」
課題,以外國經驗旁徵博引,解說詳盡
資訊素養將成為資訊社會的教育主流
200312月聯合國科學文教組織在瑞士日內瓦召開「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議」中,來自世界各國的代表擬定一個宣言草案(註),表示「我們建設一個以人為本,具有包容性和以發展為目標的資訊社會,……在這個資訊社會中人人可以創造、獲取、使用和分享資訊和知識,使個人、社區及和各國人民均能發揮各自的潛力」。由此可見,世界各國的領袖都宣示了資訊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流,而資訊素養將成為未來社會成員必要的條件。

資訊素養的定義
1992Doyle在《資訊素養:全美論壇的終結報告》中,給資訊素養下了定義,他指出一個具有資訊素養的人,能夠認識精確的和完整的資訊是作出合理決策的基礎、確定對資訊的需求、確定潛在的資訊源、確定成功的檢索方案、從電腦和其他的資訊源中獲取資訊、評價資訊、組織資訊用於實際應用、把新資訊與原有的知識體系融合、在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使用資訊等。 1998年在「全美圖書館協會」和「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在出版物《資訊能力:創建學習的伙伴》中,指定學生學習的九大資訊素養標準,這個標準從資訊素養、獨立學習和社會責任三方面表述,更進一步豐富資訊素養在技能、態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資訊素養:
標準一: 具有資訊素養的學生能夠有效地和高效地獲取資訊;
標準二: 具有資訊素養的學生能夠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資訊;
標準三: 具有資訊素養的學生能夠精確地、創造性地使用資訊;

獨立學習:
標準四: 作為一個獨立學習者的學生擁有資訊素養,並能探求與個人興趣有關的資訊;
標準五: 作為一個獨立學習者的學生擁有資訊素養,並能欣賞作品和其他對資訊進行創造性表達的內容;
標準六: 作為一個獨立學習者的學生擁有資訊素養,並能力爭在資訊查詢和知識創新中做得最好;

社會責任:
標準七: 對學習社區和社會有貢獻的學生有資訊素養,能認識資訊對民主化社會的重要性;
標準八: 對學習社區和社會有貢獻的學生有資訊素養,能實行與資訊和資訊技術相關的符合道德的行為;
標準九: 對學習社區和社會有貢獻的學生有資訊素養,能積極參加小組的活動以探求和創建資訊。

資訊素養並不是孤立的,諸如資訊獲取、資訊檢索、資訊表達、資訊交流等的資訊技能,是以獨立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以及在資訊社會中合理生活學習的責任,把這些資訊技能用於解決資訊問題和進行創新性思維的綜合資訊能力。

具有資訊素養的人,有能力知道何時對資訊有需求。這句話如果套用在香港的資訊教育上,顯然是個大挑戰。過去一直為了應付考試,以灌輸式教學法為主導的香港教育,上課時學生只管吸收老師的說話就可以,完全不用思考或懷疑知識的對與錯,導致我們的學生對資訊缺乏需求意識。

相反,具有資訊素養的人得知某些資訊後,就會因應這些資訊的重要性而運用各種方法,查核資訊真偽或補充更多相關的資料。這個過程,其實正是由資訊素養、自主學習、學會學習而達致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資訊素養是未來資訊社會成員必要的條件。

香港資訊素養框架

政府教統局在七月發表《善用資訊新科技,開拓教學新世紀》的文件,作為新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的目標,已注意到資訊素養。

文件中提到:「學生將會掌握在資訊年代終身學習及創意解難所需要的技能、知識和態度。他們會以資訊科技作為資訊檢索、知識探究、溝通、協作、分析及個人發展的工具。」為了達致這個目標,當局將以資訊素養的學習架構作為推行策略(圖一)。

香港的資訊素養學習架構並非專為資訊科技教育而設,它的層面涉及圖書館課、中小學各科以及未來高中推行的通識教育。擬議中的通識教育課程目標提到:「發展學生進行終身學習的所需技能,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創意、解決難題能力、溝通及資訊能力。」比對之下,正好跟資訊素養的目標不謀而合。依我的觀點看,不論是專題研習還是通識教育,各個學科都需要資訊科技和資訊素養兩方面互相配合,以達致知識的建構學習模式(圖二)。


圖一

圖二

資訊素養的學習
以下我嘗試以個人觀點,說明資訊素養的學習方法,在中小學各科的學習過程中,應全面滲透以下學習歷程:
1. 資訊的需要
2. 搜集資訊
在解決學科資訊難題時,我們可以運用的方法甚多,例如電子/數碼百科全書、電子/數碼字典、網上新聞組、網上搜尋器、關鍵字或目錄搜尋方法、網上圖書目錄等。
3. 組織資訊
搜尋到的資料必須加以記錄。記錄資料的方法很多,例如圖像化組織架構、建立數據庫、列出參考書目等,都可以把資訊有系統及有效地整理出來。
4. 處理資訊
把各種收集得來的學科資訊,整理為有目的的完成品,例如運用電腦寫成圖像豐富的報告,或用電腦軟件(如Flash/PowerPoint等)以動畫等多媒體手法演示報告;最後以網頁、海報、書刊及其他宣傳媒體發布資訊。
5. 評估資訊
這個步驟比較困難。評估準則是依資訊的權威性、適切性、客觀性、覆蓋範圍和準確度來衡量,還要了解自己掌握的是否第一手資料,並學會判斷手上資料是否足以解決難題。
6. 有效運用資訊
我們還要學會確定手上資料的原創性,並且正確展示資料來源(例如:使用參考書目的標準、引述資料來源)。

我要重申,教統局提出的資訊素養現在只屬於框架階段,至於落實與否仍是未知之數。上文提出的意見,是我根據教統局發布的指引模式預估內容,實屬個人意見。在此提出,是希望教育界同工能對這個課題有所了解,並在當局落實推行後能協助教師作好準備。

最後,我提供一些相關網址供大家參考:
1.
香港特別行政區新資訊科技教育中有關資訊素養架構的文件:
http://www.emb.gov.hk/index.aspx?langno=1&nodeid=2679
2.
一位美國教師對資訊素養的感想:
http://www.chariho.k12.ri.us/hv/HV_Big6/researchmodel.ppt
http://www.ri.net/RITTI_Fellows/Barton/infolit.html
3.
教授資訊素養的樣板:
http://www.inspiration.com
(註)2005年在突尼斯草擬正式的《原則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