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67期 前期教訊:
檢討縮班縮校問題及學校應如何面對幼升小‧小升中——課程銜接意見:從校本協作文化到 課堂學習研究
從校本協作文化到 課堂學習研究
◎訪問:高惠娟女士
(下午校) 前校長
前言

高惠娟校長

前校長高惠娟女士對這個評估結果感到十分滿意,這可說是她在校三年來付出努力換來的成果。高校長致力建立的校本協作文化,不但有助消除校長與教師之間無形的隔膜,當推行新的學校政策時,亦因得到老師支持而事半功倍。

下文中高校長分享了建立校內協作文化的理念,以及該校推行走出課室的教學情況。

校長與老師協作,增加教學成效
校長是個舉足輕重的角色,無論校內、校外的事務都一一兼顧,高校長說:「校長在學校,就像一條串連珠子的線,把代表學校不同元素、不同部分的珠子串連起來。」這些珠子當中,老師是重要的關鍵元素,他們負責執行教學的前線工作。由於推行教育改革,近年來教師承受很重的工作壓力,高校長認為這會影響教師的工作效率,為此,她十分注重教師的工作環境,並致力跟他們建立互信互助的關係,以減輕教師的壓力,增強整體的團隊士氣,她說:「今日教育改革推行之際,老師的工作量和壓力無疑比以往大大增加,這個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的時期,命令老師工作,只會招惹積怨,老師積怨太深,是否對學校的發展有幫助呢?我認為,在校內營造協作文化,可以減輕老師的工作壓力,令教與學的成效增加。」

教師擁有教學的自主
「欲使民由之,必須使之知」是高校長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她讓全校每位老師都了解學校的發展目標,並給予教師一定的發展空間。學校設有自評的機制,教師每年都會依照教學目標自訂教學、自評成效,他們在教學會議上,只需向校長說明要推行甚麼計劃以及如何達標。高校長說:「老師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多有多做、少有少做、但不可不做。」由此可見高校長十分相信任教師的能力。擁有自由、無限制的教學空間,可說是該校校本協作文化的成功要點之一,教師自行設計的教案得到成效,他們除獲得成就感外,對學校的向心力也相對提升。

校長負責爭取校外資源
老師有能力,但教學資源難覓,如果不作主動,資源會自動找上門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言而喻。高校長認為,爭取更多資源支援教師推行優質教育,校長責無旁貸。因此,高校長主動接觸各界,把資源引入校園。她取得中文大學的支援、促成校方與香港教育學院的協作,更多次邀請國內學者到校交流教學經驗。藉著與外界協作,該校的老師吸收了不少嶄新的教學知識和思維,視野擴闊了,對設計教學有著明顯的幫助。高校長說:「我校有許多走出課室的教學,如果資源不足,勉強辦了也難收教學成效。其實校長才是學校最大的P.R.,負責對外接觸,爭取資源,這樣前線老師才可無後顧之憂,善用這些資源。再者,有專家、學者的協助,教師對教學和校長的信心大增,也越做越起勁。」

高校長把層層的活動成果報告向記者展示。在這三年間,該校推行過不少教學活動和發展計劃。校長說:「我不是在炫耀成果,只是希望告訴大家,雖然教學資源日漸減少,但只要有心,多姿多采的教學不難辦到。」


該校不時舉辦各種教師活動,以加強團隊合作精神

事例:課堂學習研究
教師有熱心、也有教學的支援,校方進行了甚麼不一樣的教學?高校長把剛舉辦過的三年級常識科「課堂學習研究」的經驗跟大家分享。

該校芸芸的教學計劃當中,得到香港教育學院院校協作與教學實踐發展中心協助的三年級常識科「課堂學習研究」,可說是最具特色的一個,這個計劃由兩位常識科老師主動向校長提出推行,高校長介紹此計劃時指出:「這是配合教育改革提倡『終身學習』的目標而推行,希望將課堂還給學生,帶他們走出課室,享受時時學、處處學的樂趣。」

學生學甚麼 老師教甚麼
這個「課堂學習研究」是建基於「變易學習理論」,師生之間有許多互動機會,學習模式打破一貫由老師指示學生學習的框框。在釐定課題和訂下學習目標時,老師先對同學進行了一次「前測」,以便了解學生想學些甚麼,以及他們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計劃配合了赤柱考察活動進行,因此「前測」問題也圍繞赤柱而發問,例如詢問學生:「赤柱有甚麼值得觀察?」、「用甚麼方法尋找赤柱的相關資料?」、「會用甚麼方法來記錄資料」等,設計老師會依照「前測」分析出來的結果編寫教案,並與香港教育學院的導師彼此交流意見,務求找出學生的學習特徵,編寫迎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案。

藉解難達致學習目的
教學的目標和方向既定,同學接下來要學習考察的技巧,過程中,老師不會直接告訴學生如何做,而是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及尋找答案。例如老師會詢問學生:「除用數字、拍照、繪畫外、還有何方法記錄考察資料?」同時,老師預先準備了一段訪問,著學生嘗試筆錄下來,引領學生體驗詳記的困難並指出問卷調查的好處;又例如教導訪問的技巧時,老師會先問學生「如果需要訪問遊人,你覺得有甚麼地方值得注意?」透過實戰,學生才會明白這個問題的重點,在課堂上,學生即席設計訪問問題,進行角色扮演活動,然後分析和討論。「課堂學習研究」是以問題、思考及體驗貫穿教學,這種教學能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及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對課題有透徹的理解。   

身邊每樣東西都是教材
準備工夫完成、也交待過學習目的後,學生便正式出發進行考察,考察的題目及方式由學生自訂,他們需在赤柱這個小小的地方自行發掘問題及尋找答案,有些同學選擇以英語訪問外國遊客、有些同學以美利樓為中心探討赤柱的文化特徵、有些同學則以赤柱的地理環境為題。高校長說:「這樣的考察學習比課堂來得有趣,雖然這是常識科的學習,實際上卻涵蓋了不同學科和生活範疇,單是英文訪問便需要運用英語知識和與人溝通的技巧。不過考察最重要是讓學生知道,身邊每樣東西都是教材,學習更可以無時無刻地進行。」


學生在赤柱舉行考察後的集體照

後測與反思延展課程
「課堂學習研究」最後一部分,是「後測」和「反思」。「後測」主要以問卷調查和訪問學生心聲的方式來進行,校方收集了這些資料整理成數據後,在教育學院的導師協助下,會加以分析研究,只要跟前測結果比對,便可了解活動的成效以及學生是否掌握到學習重點。老師本身為了加強教學質素,也會進行「教學反思」,檢討這個計劃的成果,再跟全校老師分享。

校長指出,學生對這次活動的反應是愉快和積極的,他們在這次活動中,體驗了有別於課室教學的經驗,他們十分期待下一次出外考察。今次「課堂學習研究」的經驗,可以延伸至不同學科及不同學習範疇,相信日後該校會舉辦更多相關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