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64期 前期教訊:
淺談推行閱讀的方法: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及其操作特徵
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及其操作特徵
◎廣州市越秀區教研室科研組組長
周宇軒
要研究小學語文的教學問題,首先應該在基本理念上對小學語文科有一個整體的理解。但空說的理論沒有價值,關鍵是能夠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搭起一條橋樑。因此,根據基本理念構建小學語文教學的操作特徵,就成為教師教學實踐的重要參照和指引。

一、理解學科教學的思考方法

1. 對「教學」的理解──價值導引,自主建構

說教學是一種價值導引,是指教學蘊含著教育者主觀意趣的引導活動,這種意趣內含著教育者的價值選擇和價值預設。而所謂的「自主建構」,是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動地生成的。在這樣一種理念下,教學過程不再是知識授受和被動接受,而是學生資訊加工的過程、發現探索的過程和人格形成的過程。這是任何一門學科教學改革都必須遵循的觀念,而且這種觀念必須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得到體現。

2. 對學科課程性質的理解——學科教學是為了發展學 生的甚麼素質?

在基本的教學理念之下,我們應進一步思考:導引甚麼和建構甚麼?即學生在一門具體的學科課程中發展甚麼素質。事實上,分科課程的設計本身就決定了每門學科必定有核心目標,同時,學習的綜合性也決定了擴展目標存在的必要性。核心目標是特有的和個性的,擴展目標是滲透的和共性的。教學中,應以核心目標的達成為主要任務,擴展目標是圍繞核心目標滲透完成的。

3. 學科學習心理學的理解——學科教學應遵循怎樣的規律和方法?

教學應遵循一般的學習心理規律和原理,但每門學科都有特定的學習心理規律,這是每位教師都應該研究和掌握的。學與教的過程應該是合理地運用和遵循教學心理規律的過程,教師應以此為依據去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形成有效教學。

二、小學語文的學習目標是甚麼?

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小學語文的性質任務方面有這樣的表述: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言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同時,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因此,學習語言的過程必然是形式學習和內容學習的統一。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把「語言素養」理解為:運用語言工具,理解別人和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語言素養是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這種能力的高低取決於對語言形式的把握、語言素材的積累和語言經驗與思維的發展。

事實上,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分。問題在於小學階段在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前提下,語文學習的主要矛盾是甚麼。從兒童語言發展規律來說,小學階段語言發展的瓶頸是在語言形式的掌握和語言素材的積累,而不是經驗和思想。後者是必須隨著學生生活經驗的豐富、知識眼界的增長而發展的。這恐怕是小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的重要分界點。傳統小學語文教學過分注重內容分析、思想教育恐怕也是在此問題上產生了誤區。

總之,小學語文課首先是語言課,而不是德育課、科學課或者文學課,雖然它肯定要承載這些內容。所以,小學語文的核心目標是語言的學習和積累,就像太陽;其他人文教育、科學教育、心理教育等等擴展目標,則成為圍繞太陽轉的行星,存在且不可或缺,但必須圍繞核心目標去達成。

三、小學語文應該怎樣學習?

目標內容決定方法,「語言學習」這一核心目標的確立,決定了小學語文的學習必須依據語言學習發展的規律。

1. 「知識觀」的轉變與「教學觀」的轉變

現代知識觀認為,知識對個人而言,是心智開啟和獲得洞見的過程。知識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啟動封存的記憶、蘇醒和豐富沉睡的經驗、奮飛想像的羽翼、拓展心靈的疆域的過程,也就是「自我建構」的過程。

知識經驗從類型上可分為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兩種,它們的獲得方式和特點是不同的。間接經驗主要是編碼知識,可以通過授受、強記而獲得,記得快,忘得快;直接經驗(經驗知識)必須親歷,必須通過實踐活動才能獲得,來得慢,去得慢。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建構和內化,因此,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讓書本上的間接經驗轉化為學生的直接經驗的過程,即從 「學 」到 「習 」的過程。「學而時習之」的根本意義恐怕也正在於此。

2. 語言學習的經驗特徵

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小學語文的學習性質方面有這樣的表述: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言實踐的主要形式是「誦讀」和「運用」。

小學語文說到底是學習語言,而且是母語的學習。母語學習的過程本質上是「習得」的過程,主要是直接經驗的學習,必須通過大量語言實踐活動才能掌握。因此,語文的學習過程首先應該遵循語言的「習得」規律:即感知 ——理解——積累——運用。所以,「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就成為語文學習的基本原則。但同時,學生的語言是有豐富的社會實踐基礎的,因而語文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經驗,尊重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語言個性。不過,學生的語言經驗畢竟與規範的語言要求有相當的距離,因而語言學習是需要規範和導引的,這是語文學科存在的前提條件。

誦讀、感悟、規範、實踐就成為小學語文學習的主要方法。

四、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分析

1. 誦讀感悟不充分

誦讀感悟是語文學習的優良傳統,這種方法與語言習得的經驗性特徵是一致的。但當前小學語文的問題之一恰恰是讀得太少。我們往往看到的情景是:學生簡單默讀一次課文,就開始被教師無窮無盡的問題包圍住了。文章未讀熟,就去思考所謂的「微言大義」,無異於緣木求魚。事實上,當學生能夠反復誦讀語言材料時,許多問題已經能夠體會和感悟到,許多語言素材已經得到積累和內化了。另外,充分的閱讀感悟,對於方言地區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意義恐怕就更大了。

2. 傾向於「解剖式」的教學,忽視語言的整體性

語言是有整體性的,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往往貫穿於文章的整體。從閱讀心理的角度,一個人的閱讀感悟往往也必須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才能獲得。而當前教學卻充斥著大量的繁瑣分析,斷章取義地把文章中的一句句話來探求其意義,把一篇活生生的文章大卸八塊,文章本身的趣味蕩然無存。有人戲稱此為「解剖式」教學。也許從文學研究或文章學研究的角度,需要做這些分析工作,但小學生的學習需要嗎?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的問題,是抑制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個性,忽視了學生個人的閱讀情感體驗。

3. 語言理解過於「精確」,死記硬背

在充分感知基礎上的語言理解,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環節。但問題在於,語言是具有意義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在許多情況下不一定需要有唯一的解釋。但在具體教學中,也許由於應試思維的影響,教師總是要求學生精確記憶詞語的意思、句子的含義,而不是根據學生的閱讀經驗,聯繫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有所體會明白即可。事實上,是否精確地明白詞句含義並不影響語言的理解,而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對於小學生來說,詞語句式能夠靈活運用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4. 忽視語言積累和語言實踐

語言積累是語文學習最基本的任務,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也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語言積累方法主要是大量的閱讀記誦和語言實踐。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出於對「學業負擔」問題的片面理解,不敢讓學生大量記誦經典語言素材,再加上誦讀的不足,語言積累就明顯欠缺了。

語言實踐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最為薄弱之處。語言學習的經驗特徵決定了語言的感知、理解和積累,最終還是要經過實踐運用的過程,才能形成真正的內化。注重語言實踐,就是要讓學生在吸收語言之後,儘快地創造條件去「用」,把書本語言的編碼知識有效轉化為語言的直接經驗。增加語言實踐的方法主要是多說、多寫,加強讀寫結合和口語交際表達。

5. 忽視學生的語言經驗和語言個性

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中,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經驗背景,並逐步形成自己的語言個性。但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視這樣的現實,把學生當成一張白紙,總以為不問、不講,學生就不理解。事實上,當我們放手讓學生自由地閱讀,自主地表達自己的閱讀見解的時候,就會發現學生的體會是多麼新鮮、角度是多麼獨特,表達是多麼的有創造力。他們的理解永遠比標準答案要有生命的活力。

6. 忽視學生全體的和差異的發展

課堂僅僅是幾個優秀學生的表演,學生的學習差異難以得到關注,是當前課堂教學的普遍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教師教學觀的轉變。變革教學組織形式,倡導合作學習和活動教學,研究創新的教學模式是解決問題的方向。而小學語文學科的任務和特點,還要求我們研究更為深入、具體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