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54期 前期教訊:
增加家長選擇 創造學習空間
增加家長選擇 創造學習空間

張文光 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

這方案可取之處在於循序漸進減少派位分組,同時又實行學習能力評估及拔尖補底的工作,一方面可以減少分組標籤對學校和學生的惡劣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縮減學生學習差異。

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諮詢文件,提出一籃子的改革方案,較受囑目的是升學派位機制、中小學考試等改革問題,我希望集中就這兩點作出評論。

小一入學:擴大家長選擇 免除學生壓力

升學派位機制可分升小一及升中一兩點。因為六歲前兒童個別差異不大,教統會提出小一入學揚棄學生能力為收生因素,而改為以下三點準則:第一,採取就近入學的原則,按學校網及家長選擇以電腦隨機派位;第二,兄姊正在同一小學就讀或父母在該小學就職的,必獲取錄;第三,學校保留15%自行分配學位,自行收生時不可設立任何形式的考試,收生準則也須公開。

社會輿論一聽到電腦隨機派位,減少小一自行收生比例,便誤解為削弱家長選擇。可是,為甚麼報讀自行收生學額才是家長選擇,而參加中央派位機制填報志願卻不算?何況,自行收生只是學校選家長,而非家長選學校,家長以為自己在報讀自行收生學額時行使了選擇權,但是,如果關係不夠、背景不足,這種選擇權不過是假的選擇權。

統會的方案因為減少了學校自行收生比例,家長可以為子女選擇其住址所屬的學校網內的學校,參加電腦派位,毋須講究關係或背景,比自行收生機制公平得多,而且是真正的選擇。同時,每間小學的中央派位學額,由過去的35%擴大至建議中的85%,選擇機會也為增加了。

一部分家長希望作跨網的選擇,則仍可報讀學校那15%的自行收生學額。當然,對小一學生來說,跨網上學必須舟車勞頓,是否值得則由家長決定,這也是尊重家長選擇自由的表現。當然,可能家長因為想增加其子女入讀名校的機會,而搬進「名校」林立的地區,這是他們的自由,必須尊重,但不應因為不想引起所謂「搬屋潮」,繼續現行沒有真正選擇和選擇機會有限的制度。

部分輿論擔心實行小學與中學配套成「一條龍」後,會把入學壓力推前。這種擔心顯然沒有真正了解小一入學不設入學試(包括筆試和面試)的規定,而學校自行收生的準則也須公開,正防止了揠苗助長的情況,對幼兒教育、兒童健康的身心成長有百利而無一害,所謂「入學壓力」也無從演化為對學校生活、學生身心的壞影響。當然,這方面還得靠校長和教師為了學生成長而堅持,而教育署也需極留意防止違規的情況出現。

中一入學:取消學能測驗 減少派位組別

去年末教育改革進行第二階段諮詢時,發現社會普遍的共識是,應盡早取消學能測驗,同時逐步減少派位組別,消除這些分組對學校和學生的不良影響。為此,教統會現階段的諮詢文件提一個五年的過渡方案:2000至2001年,維持五個或減至三個派位組別,中一自行收生比例維持10%,取消學能測驗,改以過去三年學能測驗的成績來調節校內成績作派位之用。其後四年,一直維持三個派位組別,中一自行收生比例逐步增至20%,調節校內成績的方法仍以過去三年的學能測驗成績為準,同時引入學習能力評估,及早發現學生的學習差異,以便進行「拔尖補底」,以免出現學生程度參差過大的情況。2005至2006年,檢討是否進一步減少派位分組,以及是否增加中一自行收生比例,派位則改以校內成績為準。

這個方案可取之處在於循序漸進減少派位分組,同時又實行學習能力評估及拔尖補底的工作,一方面可以減少分組標籤對學校和學生的惡劣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縮減學生學習差異,以免為教學製造困難。當然,學習能力評估是否進行得宜,拔尖補底又是否有效,只要教育界盡力而為,政府投放足夠的資源,還是應有信心成功的,不過,畢竟這是動員整個基礎教育的工程,五年分期即予檢討或嫌過短,但無論如何,這也是教育界一起努力的方向。

至於中一增加自行收生比例,本質上促進了「收生競爭」的文化,但因為減少派位組別,部分學校或會憂慮學生程度過份參差,會引起施教困難。從根本而言,減低學生程度參差,當然應由小學做起,一發現學生有學習落後的情況,立刻予以跟進改善,這正是所謂「補底」的原意。不過,在長遠而言體現「補底」工作的效果前,增加中一自行收生比例,也可減少中一學生程度過份參差的教學困難,是治標的、短期的可行措施。

評估代替考試塑造教學空間

香港教育一直為考試主導,結果出現許多不良現象。考試壓力過大,並非為教學服務,反而對學習產生極大的干擾,這些都已是眾所周知的問題。教統會的改革方案建議取消學能測驗,就是要改變小學虛耗大量時間、精力於應付學能測驗的現象,從而塑造教學空間。至於中學會考,則建議廣泛採用「教師評審制」,增設基本能力部分等等,都可針對教學免除考試干擾的問題,公開考試可更切合普及教育的現實。

一些輿論擔心沒有考試,學生會失去學習動力,而且也不知道學習的進度。這種擔心顯然把考試和評估的功能混淆,同時不了解教統會的建議。事實上,沒有學能測驗,卻同時引進「基本能力評估」。2000至2001年作籌備,翌年在小三推出,接教的五年內分階段推行至小一至中三各級。這個評估的目的,是診斷及改善學生學習,可及早增潤學習優異的領域,有所不足的又可及早訂正。評估的結果只供教學應用,不會影響派位等,以免增加評估的風險,形成另一個主導學習的「異形」。於中學會考廣泛引進「教師評審制」,也具有相若的目的,總的來說,就是減低「一試定生死」的壓力,好讓學習納回正軌。

不過,即使這些改革原意如何美好,也得小心異化的問題,以免重蹈學能測驗的覆轍。教統會現正提出的「系統評估」部分,如果過早實行,因為影響校譽,也極有可能出現為此評估操練學生的後果。推行「教師評審制」的同時,也須注意教師的工作量,相關的比例也須小心調適,否則,教師不易掌握的同時,學生壓力也不會減輕。

總結

教統會提出的教改方案,對未來香港教育影響極大。本文只針對派位機制、考試改革提出一點看法。總的而言,建議中的派位機制一方面體現了平等的理想,也提供給家長更大的真正選擇,而改革考試,也可望讓教學擺脫考試的羈絆,爭取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