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112期


通識科:

透過明辨性思考促進通識科的學與教– 馮俊樂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 梁偉峻先生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項目經理


       根據文獻記載,西方國家的通識教育起源於一九五三年,當時美國的衛斯理(Wesleyan)大學開辦全球首個通識碩士課程。與「通識」一詞在希臘文的本意相符合(分辨出擁有自由與作奴隸的人),西方的通識教育著重解放學生思想,透過自由選擇不同而廣泛的學科,實現「通才」的學習理念。而在本港,通識教育科在新高中學制下的推行,也致力於發學生思維,讓學生掌握多項技能,包括收集適當的資料、分辨意見作出有根據的論述與評論等,亦即培養明辨(批判)性思考能力。

       明辨性思考能力屬於布盧姆分類學的認知範疇的高階思維能力,當中包含分析、評估、創造等技能。筆者認為初階思維能力(如記憶、理解)的培養或許可憑個人努力實現,但依據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高階思維能力則需要透過協作學習促進知識建構達致。近年政府實施的小班教學政策正為協作學習營造有利環境。而協作學習的理論根基是發展心理學家維谷斯基(Vygotsky)的「近側發展區間」[1], 基於該理論,學生在進行協作學習時,採取異質分組,或老師扮演支持者的角色,都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學習效能。在香港已有實證研究(如筆者近年所作研究)[2]表明運用教授明辨性思考的模型如「庫恩(Kuhn1991年提出的模型」[3],可在通識科透過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明辨性思考能力,且有老師參與指引的小組學習成果尤為顯著。

       在促進明辨性思考時,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要著重邏輯,還必須建基於共同的價值觀上,如思考辯論的議題不被普遍認可,也就失去明辨的基礎。再者,明辨不必局限於討論事物的對立面,還可找出共有價值,達成調解的新局面。


[1] 「近側發展區間」理論是指學習者在沒有輔助的情況下能達到的水平和在能力較之強者輔助下可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維谷斯基認為教育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習者擁有在近側發展區間內的學習經歷,以促進他們的學習與發展。

[2] 感興趣的讀者可參閱以下國際期刊文獻:1) Fung, D.C.L., & Howe, C.J. (2012). Liberal Studies in Hong Kong: A new perspective on critical thinking through group work.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7(2), 101-111.   2)  Fung, D.C.L., & Howe, C.J. (2014). Group work and the learning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Hong Kong secondary liberal studies curriculum.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44(2), 245-270.

[3] 該模型認為明辨性思考能力包含以下五大要素:1)分辨觀點和事實;2)用實質性論據支撐觀點;3)提出其它新觀點懂得如何論證;4)提供既能支撐自己的觀點又能反駁其它觀點的論據;5)客觀衡量事物的正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