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112期


STEM:

實踐STEM——從互動自然教室到生態教育園– 譚慧萍校長 元朗寶覺小學


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是近年中小學界的熱話,本校在2005年推行的互動自然教室計劃,已經有STEM的影子。從去年開始籌備的生態園計劃,就把STEM演繹得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本校位處元朗洪水橋,校園面積約7200平方米,校内遍植花草,更有水池和耕地,是一所花園小學。因應學校獨特的自然環境,2005年申請得優質教育基金,加上辦學團體出資,推行互動自然敎室計劃,開展本校首個校本科學教育課程,使校園成爲一個活的教室。

 

推行互動自然敎室計劃的目的是希望利用本校獨有的資源,設立一個完善的自然教室,透過各科課程的配合及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走出課室,接觸及探索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美態,並啓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計劃包括設置互動自然教室,內有天文觀測站、氣象觀測站、植物步道、生態魚池、有機農圃及自然角等。

配合常識科的課程設計了“寶覺生態小偵探“單元,透過反覆的觀察、記錄、推測、統計、比較和製作,讓學生掌握共通能力,學會學習。

 

此外,以獎勵計劃的形式,設計涵蓋星空、氣象、植物和動物四個範疇的活動和課堂讓學生參與,形式包括製作、活動、寫作、電腦和觀察等。透過參與不同形式和範疇的活動,讓學生在校園裏近距離接觸科學,親身動手去探索。


以星空範疇爲例,活動包括:製作水火箭(科技、工程);設計星象導賞員(科學、溝通);設計和製作天文網站(科技、工程);搜集資料並撰寫保護星空方案的計劃書(科學、語文);操作天文望遠鏡,以電子攝錄拍攝月亮,然後製作攝影集及展示作品(科技、藝術)。


天文觀察站包括圓頂天文觀測室,內有天文望遠鏡觀察星體,又有觀察太陽的日影儀。

 

辦學團體更出資購入流動立體星象館,使本校成為全港首間擁有這巨型教具的小學。

 

 

氣象站設風速風向儀、雨量計和乾濕溫度計,由學生每天錄數據並填寫掛在學校正門氣象紀錄板。

 


生態魚池裏有水生植物和養魚,利用過濾循環系統,讓水池裏的動植物能夠自給自足。運作原理跟今天的魚菜共生相近。

 


有機農圃是在校園一角開墾農地,教導學生有機耕種的理念和方法,學生一起播種、澆水、施肥、除草、收割,所得成果一起分享。


自然步道是在校園裏各式各樣花朵和樹木旁樹立牌,介紹該植物的習性,使學生在校園活動時也可以認識到不同的植物。

 


寶覺生態教育園

2016年,為配合教育新趨勢及STEM之發展,本校把互動自然教室變身成爲寶覺生態教育園。


本校利用教育局推動STEM教育的撥款推行第一階段的生態教育園計劃,首先是在生態水池建造由太陽能發電的魚菜共生系統。

  


20171月,全校進行以常識科為主綫的專題研習周,四年級學生的研習題目是找出生態水池裏的水變綠的原因,並要找出解決的辦法。


學生從水池裏取出水的樣本,倒進三個透明膠箱裏:第一個是全透明的,第二個用黑色膠袋完全包裹住,最後一個則用黑膠袋包裹了一半。學生把三個膠箱放在操場上陽光充沛的位置,每天去觀察及記錄水的顔色變化。

 


老師又帶領學生到生態水池觀察太陽能抽水系統和過濾系統,並講解當中的原理。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經過親身參與的實驗、多次的觀察和反覆的討論,發現了水池裏的綠藻菌因爲吸收了陽光產生光合作用和加上魚糞提供養份,因而使綠藻不斷成長,所以池水才會變綠。


除了教育局STEM的撥款外,本校得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推展第二階段的生態教育園計劃,在有機農圃原址進行無土種植(水耕)和有機耕種。本校又邀請到内地種植專家擔任計劃顧問,為編寫校本課程給予意見。計劃的重點是將STEM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中,讓學生感悟到生活與科學之間有趣的關係,從中引發出探究精神,埋下科學研究和運用科學的種子。


學生的下一個任務,就是菜回家.......。另外一個全校性STEM實驗計劃,日後再和大家分享。


:元朗寶覺小學原名寶覺分校,於20159月易名為元朗寶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