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110期


專題:中文

自主學習: 瞻前顧後- 陳鶴安博士 現代教育研究社課程及策略總監


香港在公元2000年推出的教育改革,眾所周知是以「學會學習」為主題。 當天政府明言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出一代善於自行學習,懂得終身學習的學生。然而由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內,自學、自學能力、自學策略等概念都未曾成為改革的主角。可能在鋪天蓋地的改革浪潮中,有太多新鮮的口號和信條,一時間充斥學界,大家反而忽略了教改的本來願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出自學的態度並持續地終身學習。 

到了教改的十年檢討及更新的行動展開,新的教改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俗稱 「學會學習2.0」)公布前後,當局重新聚焦到教改的根本。 教育局提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能自覺地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和評價學習結果。教育局把這類自行學習時的態度和能力歸納為 「自主學習」而英文版本則選用了Self Directed Learning (HKEDB,2014)。

「自主學習」一詞在學者心目中一般想起的是成人教育的“自我導向學習(Self Directed Learning)” 理論或以自學策略研究為主的“自我調控學習 (Self Regulated Learning)理論”。雖然教育局所採用的中文版本是 「自主學習」英文為“Self Directed Learning”, 卻不是直接引用任何一套研究或理論,而是概括地指向一種課程發展方針和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方向,正如教育局闡釋自主學習時指出:

廣義而言,自主學習為一籃子的概念,包括自我調整學習、自學及獨立學習等。自主學習大致上包括以下的特點和能力:學習者的控制及自我管理、學習者的反思、個人自主(Autonomy)的環境,及自學的誘因和傾向(Tendency of self-learning)-如在學校學習環境以外,對學習的持續追求。每個概念都有其重點及特質,通過建立能力、意識及動機,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個別學生可自發設計及負責自己的學習經歷,不同年齡的學生也能透過不同渠道,選擇、管理、評估其學習。(教育局2014)

 

自主學習-自古至今

說到 「自主學習」 亦不是什麼新鮮概念或西洋理論,內地學者龐維國和薛慶國(2001)以「古代教育思想論叢」(上、中、下冊)、「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上、 下冊、補編)以及「中國古代學習思想史」為文本,回溯分析中國古代的重要學者對於 「自主學習」方面的見解。根據他們的分析,自主學習的觀念,可以追溯到孟子強調「學習貴在自求自得」的觀點,而這樣的觀點到了宋、明、清代得到進一步的發揚,例如,程頤、朱熹和陸九淵、王陽明等人皆強調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也分別提出了反映出自主學習的教育思維。

在西方世界那邊,研究自學或自學策略的理論多集中於學習者個人的認知或後設認知策略的運用,而研究對象更比較集中於成人自學者(Cleary & Zimmerman, 2001)。然而近年來許多學者開始把研究放到學校和課室,從原先專注於個人心理的研究,發展至具體課堂方案的應用(Beokaerts & Corno, 2005; Cleary & Zimmerman, 2004)。華人學者在這類研究之中以台灣學者梁雲霞有關學生自主能力的研究較受關注。

 

哪一種自主學習

雖然公元2000年的教改已提出自學及終身學習的理念,它卻不完全等同 「學會學習2.0」 所倡導的自主學習。筆者認為以現在香港教育界的現況來看,它們最少有以下的分別:

 

  1. 2000年提到的終身學習,樂善勇敢的學習者,是一種願景。今天倡導的自主學習較聚焦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和策略。
  2. 2000年當時沒有明確使用「自主學習」或任何相類似的英文學術詞彙,這暗示當時仍未把該概念聯繫個別學術理論,反而是指向自學的態度;而今天選定了「自主學習」及 ”Self- Directed Learning”,似乎又暗示;當局已經把自學的概念聯繫到相關的學術理論。

 

正是因為今天談的自主學習,似乎聯繫到類似 "Self Directed Learning" 或 "Self Regulated Learning"的理論,不同的大專院校在闡釋當局的自主學習概念時,都各自選取了自己認為最接近的學術理論為闡釋基礎。因此,難怪老師們在接受不同專上機構的培訓後,仍然摸不着腦袋:到底怎樣做才能有效協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由理論到實踐

澄清學術理論固然重要,但學校和老師最關心的是可以進入課室的具體措施、方法與材料。當我們擺脫學術爭辯的漩渦,從課堂日常操作考慮時,便不難找到配合自主學習精神的具體學與教的方法。正如在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文件中,提醒老師要注意: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協助學生反思以下問題,以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清楚明白學習任務的目的、內容和要求嗎?它們是甚麼?

我具備與學習任務有關的甚麼知識或技能?

我能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嗎?

我應該為學習目標制定甚麼計畫呢?

我可以採用甚麼策略去完成學習任務,並達到學習目標?

我需要甚麼資源去完成學習任務,並達到學習目標?

當我遇到困難時,可以向誰或可以循甚麼途徑求取協助?

我可以如何監控自己的學習進度?

教師和同學給我的回饋可如何幫助我達到學習目標?

我在甚麼情況或條件下才算完成學習任務和達到學習目標?

(4.3.4 運用有效的學與教策略。《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

以上的問題,其實是對每天在課室內進行的活動進行反思。亦即是說,切實地協助同學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能力和策略,其實就是從改變日常課堂的學習任務開始。以下是一些按自主學習方向,改善傳統學習任務的例子:

傳統任務

提升自主性的任務

 

閱讀資料或文章後,同學填寫工作紙交給老師

閱讀資料或文章後,同學自擬問題, 考考同組同學

在家觀看預習影片後,同學填寫工作紙交給老師

在家觀看預習影片後,同學在課堂擔任小老師,與組員分享影片內容

按老師指示的題目,上網尋找資料,完成後交老師

不同組別上網尋找不同類別的資料, 上課時以混合組形式,在組內介紹自己找到的資料

分組討論時,按輪流說的方法,同學用發言卡輪流發言

分組討論時,同學先各自以1分鐘自行思考,然後按輪流說的方法,同學用發言卡輪流發言

分組討論時,按輪流說的方法,同學用發言卡輪流發言

分組討論時,同學先各自以1分鐘自行思考,然後每次由一位組員決定發言的組員次序

 

老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同學舉手作答

同學自擬問題,老師收集並放入問題箱,同學自行抽取問題箱內的問題,嘗試作答

老師指定提交功課的日期,遲交要受罰

老師指定提交功課的日期,但同學可決定在限期前的一星期內,任可一天交功課,提早一天加1分

 

  以上的例子, 只是老師們借用了自主學習的精神,把日常的學習任務改動而成。改動後的任務令同學更能感到那些學習活動是自己的任務而不是老師的指派功課。總而言之是提升了學生的自我激勵、自我管理、自我監控和自我改善的誘因。

 

自主學習之後

教改帶來的一種不良習慣,是放煙花式的改變和零碎的測試。浪潮過後,一切如舊。然而大家應該把新的方法聯繫甚至嵌鑲在已發展的方向上。這種做法亦是學會學習2.0 的原則; 建基於已發展的能力和習慣,再進行聚焦、優化、更新,同時要放開眼界,不排斥新方法、好方法。因此在大家探討自主學習之後,隨之而來的應該是把這項發展主題結合到已發展的共通能力、思維訓練、合作學習、促進學習的評估等己發展的項目內,其至延伸到能力為本的語文課程,重視概念建構的數學課程和運用探究式學習的常識科課程。

 

 

參考文獻

Beokaerts & Corno, (2005) Self-Regulation in the Classroom: A Perspective o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5, 54 (2), 199–231

Cleary, T.J., & Zimmerman, B.J. (2001). Self-regulation differences during athletic practice by experts, non-experts, and novice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3, 185–206.

Cleary & Zimmerman, (2004) Self-Regulation Empowerment Program: A school-based program to enhance self-regulated and self-motivated cycles of student learning.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Vol. 41(5), 2004 Wiley Periodicals, Inc.

HKEDB, (2014) Glossary The updated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 To Sustain, Deepen and Focus on Learning to Learn (Primary 1 - 6)

教育局2014:自主學習詞彙釋義:《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續(小一至小六)》

梁雲霞, (2009)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嗎?華人教師對自主學習觀點之探究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autonomy in learning: The case from teachers in Taiwan.  HKI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mary Education 2009 Proceeding

 

龐維國和薛慶國,(2001)中國古代的自主學習思想探析。心理科學 24 (1)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