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91期 前期教訊:
第91期《現代教育通訊》
傳統與科技的交融        
走入中國語文科的電子教室
    專訪天主教總堂區學校
現代教育網絡

  早前教育局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建議,明年起會以先導計劃的形式,率先在部分小學採用電子教科書,可見課堂電子化已是未來教育的大趨勢。然而,要怎樣把傳統教學與資訊科技結合,卻始終是不少老師必須面對的難題。尤其是中國語文科(以下簡稱語文科)的課程,本身已涵蓋極多富有歷史意味及文化賞析的素材,要把這些元素適當剪裁,並有效地應用到電子教學中,的確需要花上不少功夫和心思。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有見於電子化教學漸趨重要,近年除了積極加強校內的電子配套設施外,亦為學生製作了詳盡的電子學習檔案,並在2009年9月舉行的「電子教室啟用禮暨資訊科技嘉年華」中,正式開放使用電子教室。當日,天主教總堂區學校與現代教育研究社(下稱「現代社」)攜手合作,由語文科老師即場演示了一堂電子課。同學們先利用各自的平板電腦,分組進行了一次語文基礎知識問答比賽(「智奪擂台陣」)。及後老師亦以電子課本進行教學。在整節課中,同學們都相當投入,學習氣氛良好。在今次訪問中,我們特別邀請了馮淑楷校長、陳偉聰副校長、課程發展主任陳婉文老師及中文科主任冼倩儀老師分享籌劃以至實踐電子課堂的寶貴經驗。

(由左至右) 中文科主任冼倩儀老師、馮淑楷校長、陳偉聰副校長及課程發展主任陳婉文老師。

中國語文科電子教學的挑戰

  該校在規劃電子課堂時,首先考慮的是課堂的趣味性及互動性。陳主任表示,最初的構思是希望在課堂加入資訊科技原素之餘,同時令學習變得互動,讓老師能即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再按他們的能力分布作出重點教學。

  然而,在語文科推行電子教學,老師亦坦言曾面對不少困難。冼老師分享說:「因為中文科不像英語一樣,在坊間已推出了很多普及的電子資源,搜集教材時就比較困難。」除此之外,老師亦發現那些現成的教材,其實未必能配合課程使用。冼老師續說:「如果(軟件)可以配合課本本身的課程發展的話,就會更好。」有見及此,學校便尋求與出版社合作,製作貼合校本需要的電子教學教材。

利用平板電腦和電子白板為媒介,學習變得更多元互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亦更為濃厚。

支援校本服務 電子教材貼合課程需要

  剛開始時,老師曾擔心與出版社合作剪裁課程,在溝通上會有難度。但對於最終成品,陳主任這樣評價:「學校覺得理想,亦是我們要求的,我們想要的。」

  在設計電子課堂時,學校會先整理出學生普遍面對的學習難點,再交由現代社製作針對性的電子軟件 。陳主任說:「比方說我們發現學生的部件識字能力較弱,出版社就設計了一些組合部件的遊戲。學生的學習成果也不錯,因為遊戲的操作很簡單,同時亦很快會看到成績,讓學生了解他的組合是否正確。」

  此外,老師亦發現學生經常會混淆一些基礎語文知識,於是就利用現代社設計的「智奪擂台陣」系統,讓學生利用各自的平板電腦,分組進行中國語文基礎知識問答比賽。陳主任表示,這種比賽可作為一種日常操練,令學生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課本學習,擴濶視野,善於應用所學。

  同時,在比賽完成後,系統亦會展示作答記錄及成績統計,讓老師可即時了解學生在哪一方面未能掌握。陳主任認為:「這些統計工具,令我們不用經過一輪收簿、改簿的過程便能進行評估,即時能看到學生的能力強弱項,再進行講解,加快了跟進的過程。」

學會學習 照顧個別能力差異

  「掌握知識、管理知識、運用知識,一定要教會學生,教會他們建構自己的知識。」誠如馮校長所言,知識管理固然重要,然而各人的學習能力不同,要妥善平衡這些學習差異,電子教學是一條新出路。

  馮校長指出,學校可以借助資訊科技來拔尖補底。因為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可以利用平板電腦調節自己的學習進度。同時系統亦會就個別學生的作答結果,作出即時反饋,告訴學生他們有哪些地方做得好,有哪些地方需要作出改善。

  冼老師表示:「像電子課本內的『習字工具』,練字的位置會有九宮格、四方格等字型間架,讓學生寫字時能注意字的結構、了解字的間格應該怎樣分配。」此外,「習字工具」亦能重播學生所寫的筆順,以對照預設的筆順示範,讓學生自行判斷自己寫的筆順是否正確。冼老師稱,傳統的教學法要學生逐一出來寫字,現在學生不用每次都等待老師指示,無疑是加強了主動學習。另外,老師又可以在電子白板上把他們所寫的字展示出來,做到同儕互評,令學生有自豪感,練字時會更加認真。

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和電子課本,便能自行調節學習進度,全面照顧每個人的學習差異。

電子化學習 事半功倍

  問及實施電子教室的成果時,陳主任笑道:「學生覺得新鮮,上課投入了,趣味性大了。電腦始終有聲有畫,自然有相應的吸引力,教學效益亦有所增強。」

  現在學生的資訊科技水平提升了很多,適應力亦很強,不用特別去教他們使用電腦。冼老師指,老師亦不用為此多學很多東西,只需熟習一下電子課本的操作即可。陳主任補充說:「用電子課本會減少很多關於資訊科技的操作問題。我們只需提供一些教學的方向,軟件方面就交由專業人士設計,自己可以專心教書,不用花太多時間在製作軟件上。畢竟我們對資訊科技並不太在行,說到底老師也只是用家,而不是開發者。」

  冼老師表示,以往教學時,需要自己準備許多資料去製作電子簡報。現在,電子課本內已包含了相關的資源,老師亦可以減省這些行政工作,令她更能專注於教學之上。

  同時,冼老師亦表示,現在的TSA考試中,會有不少關於視聽資訊的考核。雖然學生平日亦不乏接觸這些視聽資訊的機會,但學會怎樣去分析資訊,才是箇中關鍵。若這方面能作出配合,自然可以更有效地幫助他們。對此,陳主任就笑道:「出版社所找的片段質素自然較高。」

傳統與科技並重 展望將來路向

  在使用資訊科技教學的同時,傳統的學習經驗對學生亦同樣重要。陳主任指出,學校除了鼓勵學生使用電子學習外,亦同樣強調分組學習,目的是要加強他們的溝通技巧。因為學生長大成人後,工作上亦需要和團隊合作,而這種合作精神是要自小培養的。

  資訊科技如何加強人際溝通?馮校長在分享時說道:「電子教學不單使用一個策略,不會只用一本書、一種教材。我們會把這些資源互相配合,好像我校的遠程教室,就是利用視像會議,和別的地區的學校合作上電子課堂。學語文不單是只管身邊的事,還需要和異地的人溝通才有實效。資訊科技就能幫助到這一點。同時亦可以減省成本,學生不用親身到外地學習,亦能有實質的經驗。」此外,馮校長亦表示學校十分重視知識管理,為學生製作電子學習檔案,目的就是想強化這一點。希望學生在這六年中所學到的,能為他們將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展望將來,老師認為現行的硬件配套可以做得更好。比如電腦的操作系統可以更穩定,加長電池的備電時間和保持連線的流暢性,令教學進程更為流順。此外,現行平板電腦的輕觸式螢幕系統,能夠同時感應筆尖及手部的壓力,因而需要特定的姿態書寫。如果將來的設計能讓學生像在紙上書寫時一樣的執筆姿勢,那學習的效果就會更好。

  總結成效,馮校長和老師們都認為,運用資訊科技是一種手段,最重要的是令學生學會管理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傳統教學法和電子教學能互相取長補短,給予學生雙重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在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觀念、學會運用知識之餘,亦能適應急速轉變的社會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