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79期 前期教訊:
第79期《現代教育通訊》:聽好歌曲,學好中文—— 請多欣賞粵曲!
聽好歌曲,學好中文──請多欣賞粵曲!
黃淞根
荃灣信義學校主任

去年中學會考中國文學科選用了任白戲寶《李後主》劇中一闕《去國歸降》的曲詞,評估考生重排句子成段的組織能力。當然,對於大多數十六、七歲的考生來說,他們應沒有接觸過這首名曲,對他們來說,那段曲詞是有一定的新鮮感及難度。眾所週知,該段曲詞乃名編劇家唐滌生先生的名著之一。其中所用文字頗為典雅,亦間有典故,可謂淺易文言文學的優秀作品。再配以優美樂曲和琅埌上口的曲詞,應可加深聽者的記憶。怪不得有些「金曲」(不論中外古今)皆可超越時間空間而流傳不衰。

十多年前已聞教育當局有意把粵語戲曲的優秀作品編入正規的中學中文科課程中,相信目前或許已成事實(聽聞於 2009 年的中學中文科課程中實施)。不過,這些所謂「正規課程」的篇章,還是會給任教老師相當的自由度,亦即他們可據自身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或需要,決定是否選該類篇章。因此,我仍抱保守的看法──就是有多少中學生有機會接觸這些優秀作品。

其實,我們得公道一點。教育當局在推廣粵語戲曲教育方面,已較前著力不少。最顯著者,就是透過「優質教育基金」鼓勵學校在這方面做一研究,從而令學生對這種地方性的傳統藝術有較闊及較深的認知。最近,我便觀看了一所小學製作有關戲曲教學的錄像光碟,讓教育界對如何利用戲曲提升中文教學效能有更多的認識。當然,他們的經費來自「優質教育基金」。由於推廣及發展時日尚短,未能對它的成效作科學性的探討及研究。

現在,我嘗試以個人學習中文的歷程,拉雜談談優秀粵語戲曲,就其本質而言,其實也就是優秀的文學作品。由於不是系統性及科學性的研究,這裡討論的都純粹是個人經驗及體會,是故偏差及主觀情況恕難避免。

於以上信念,粵語戲曲的曲詞及優美流行曲歌詞便能提供不少養料,豐富我們的學習材料,提升我們的「語感」,更為這些優美文字的使用作了良好的示範。因此,我應為喜愛中文者宜多閱讀或研習一些粵曲佳作以增進一己的語文修養。一些較淺易的作品可選作小學階段的教材,讓小朋友浸淫涵泳其中,想必能增益其語感及提升其整體語文能力,特別在寫作方面。

以下就我所知略談這些佳作的優美地方。我認為中文老師可選《客途秋恨》為研習對象。七十年代中期筆者肄業中文大學,曾修習「文學概論」這門課,得聯合書院陳勝長教授啟蒙,對「文學」這個抽象東西,開始有多一點的認識。陳教授在其中一課提及《客途秋恨》這首曲,頓時引起我的興趣,恐怕這是我自小便喜愛粵語戲曲的緣故吧。回家後與父親閒談中亦得知該曲為「南音」中之極品,遂即到唱片店中搜購,買下新馬師曾主唱的版本,稍後又買了白駒榮主唱的版本。在逛書店期間,無意中發現了中華書局出版《藝林叢錄》第六冊中有討論《客途秋恨》的文章,遂趕快把整套叢書共十冊購下回家收藏。據上述論文所載,《客途秋恨》的作者疑為一清代落魄書生繆蓮仙。曲詞描寫他在赴京考試失意科舉後,在妓院中認識了麥秋娟,以及他們倆的互相憐惜及最後分袂的過程。以上論文是我在書本上唯一看過論述該曲的文章。當然,在其他的媒介,例如電台、電視、報章及雜誌也曾聽過及看過談論該曲的討論評價。我更有幸在香港電台第五台(俗稱「文化台」)中,欣賞過由杜煥(請恕我不知他名字的寫法是否正確)老師(他是失明人士,自幼學習南音)演唱的「地水南音」式的《客途秋恨》,可謂「聽出耳油」。話說回來,該曲的寫作年份雖有考証,但相信都不可靠,只知是清代的作品。而苗詞古雅,作者應為曾讀詩書的文人。鑑於此曲用典頗多,故只宜具預科或大專科學生研習。如未具有關的語文能力,則可以欣賞的態度聆聽其中的曲韻。同工如有興趣對此曲多點認識,固然可參考上述文章,亦可上網收聽香港電台第五台大約於今年九月至十月期間,逢星期日下午二時至三時戲曲節目的錄音,自當有所得益。

此曲結尾亦絕妙。它以「惹起我青衫紅淚更銷魂!」作結。其中「青衫紅淚」應出於「不見去年人,淚濕青衫袖」一句。不過,作者把它「轉化」了,更加上「紅」字,把那些「淚」變成「血淚」,情意更深。至於「銷魂」一語以江淹《別賦》篇首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用得最貼切。聽曲者至此,應不難明白作者所要道盡者無非是個「字」並由此字聯想至「不見去年人」的境況,亦即為「永別」,試問誰不動容腸斷?而這種悲傷,與「易水之歌」的「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種悲壯豪情,自然又屬不同層次,前者為陰柔,而後者為陽剛。描寫男女之情,當選「陰柔」為佳。

(1)。還有一些由胡文森作詞的曲子多由小明星女士以「平喉」演唱,則稍嫌脂粉過重,創作範圍狹窄。同工如能多聽多唱粵曲,所謂耳濡目染,自能在不知不覺中把其中精華吸收及內化,在自己實際創作的時候,便會從下意識中浮現出來,轉化成為自己的創作成果。

上文所引曲詞皆只從我的有限記憶中摘取,並沒有與原文核對,倘有紕漏,尚祈恕宥。然而,我卻真誠希望能提高同工對中國文學的興趣,而取優美粵曲作為開始,果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謹願同工於日後再以此提出討論,與大家分享其中樂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