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79期 前期教訊:
第79期《現代教育通訊》:資訊科技及素養課程的發展
資訊科技及素養課程的發展
李芳樂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資訊科技教育促進中心主任

面對廿一世紀資訊急速變化的年代,在互聯網上發佈的資訊多不勝數,所傳遞的訊息往往只憑藉某一些人的主觀印象而欠缺真實的根據,當中或有被誇大和誤導讀者的。學生要怎樣應付這個不斷變化的虛擬世界?他們要學習哪些技能來生存?

廿一世紀學生面對的問題
電腦與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瞬息萬變,我們的下一代都正面對著種種問題:互聯網上有大量資訊,學生要如何篩選?資訊真偽難分,學生要怎樣判斷資訊的準確性?虛擬世界的道德問題,如非法下載等於盜竊嗎?以及學生現在要如何學習,背誦還是思考?

香港政府的對策
前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董建華於1997年提出以下提高資訊科技教育的策略:

教師培訓及支援
教師需於三年內達到四個目標程度的資訊科技能力水平,分別為基本程度(BIT)、中級程度(IIT)、中上程度(UIT)和高級程度(AIT)。根據數字,03-04年度全港教師已超過目標完成要求的能力水平。然而,社會給予教師的培訓和支援,以及對教師的要求均只側重於技術方面。

 

不同學習階段的資訊科技學習目標
除了培養教師的資訊教育能力以外,香港特別行政區在這十多年間亦發展了不同的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資訊處理能力,以達到下面不同的目標:

第一學習階段(小一至小三)及第二學習階段(小四至小六)的資訊科技,學習目標旨在讓學生懂得電腦的基本知識,集中於技術的培訓(請參閱「參考資料」部分)。

普通電腦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的宗旨提及要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科技的正面態度,但學習目標仍著重於應用電腦的技術培養。

中四至中五的新學科「電腦與資訊科技」科,學習重點仍然傾向於技術的培養及強調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但不包括解決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應用。

此外,在將推出的學習領域之─,科技教育中,內容仍然以教導技術為主,對現代學生如何學習在這複雜社會中如何處理資訊,仍未有提及(有關科技教育的學習內容請參閱「參考資料」部分)。

何謂資訊素養?
2004年政府提出一個新的三年計劃,當中提及資訊素養的概念。資訊素養源於布拉格宣言2003,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美國圖書館學及資訊科學國家委員會(NCLIS)與全國資訊素養論壇(NFIL)合辦了資訊素養專家會議(Information Literacy Meeting of Experts),並於20039月於布拉格舉行,建議了一系列基礎資訊素養準則。

根據總統委任美國圖書館協會資訊素養委員會(1989)的定義,具備資訊素養的人「懂得界定何時需要資訊,並具備尋找、評估及使用資訊的能力」。資訊素養能改變生活,它是終身學習的主要條件、是提升個人能力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更是消除「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的必備條件。

香港學生的資訊素養
2005年,香港四間師訓機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學院及香港浸會大學為學生制定一個「資訊素養」的架構,幫助師生更明確理解資訊科技教育的學習目標。「資訊素養」一詞泛指下列範疇的學習成果:懂得資訊科技的基本操作和概念,包括何時使用甚麼工具及何時不需使用;認識有關使用資訊科技的社會和道德問題;能把資訊科技作為促進生產、溝通、協作、研究和決策的工具;懂得檢索資訊及批判性地評估不同來源的資訊策略和技巧;能使用資訊科技工具作資訊管理和數據分析;並會採用知識管理的概念和方法支援持續性的工作和協作。

資訊科技與資訊素養的關係
基本上,資訊素養包括了資訊科技,資訊科技是令學生擁有資訊素養的一個條件。

我們期望藉著資訊科技,培訓學生的資訊素養,並達至以下的目標:
一、 讓學生掌握必須的技能和知識以處理資訊:如理解、尋找、分析、評核與整合資訊等;應用處理資訊的技能和知識;作出適當的決定及解決問題等。
二、 培養學生反思處理資訊的習慣,讓學生懂得在急速變化而資訊豐富的環境規劃、反思及調控其探究過程。
三、 讓學生認識到自學能力對個人成長、生活娛樂及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及影響。
四、 賦予學生在個人及與他人合作使用資訊時更大的自主權,但同時亦要他們承擔社會責任,如不隨意發佈虛假或錯誤消息,發布資訊時要盡量確保資料真確。

資訊素養的組成
資訊素養可分為認知、後設認知、情感和社會文化四個基礎準則:

以認知作基礎準則,具備資訊素養的人能夠判斷所需資訊的範圍,找出資訊所在;運用資訊解決問題及作出適當決定;分析所收集的資訊,提出新的觀點或見解;及以批判態度評估資訊,將新概念與本身知識融匯貫通。

以後設認知作基礎準則,具備資訊素養的人明白資訊處理是耗時費力、不斷重覆的過程;能夠計劃及監控查詢的過程;並能思考及調節查詢的過程。

以情感作基礎準則,具備資訊素養的人能夠理解自主閱讀增添個人樂趣,有助終身學習;並理解資訊處理技能及獲取資訊的自由是知識型社會持續發展的關鍵。

 

以社會文化作基礎準則,具備資訊素養的人能夠積極投入學習社群,作出貢獻;了解及尊重使用資訊的道德、法律、政治及文化意義。

學習成效與實踐方式
根據以上資訊素養的基礎準則,我們建議把學生的學習成效分為以下四個層次:第一層次(初小)、第二層次(高小)、第三層次(初中)和第四層次(高中)。在每一個層次中訂立基本要求,學生達到基本要求後再逐步進階往另一個層次。實踐方面,建議分別透過德育及公民教育、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專題研習、以及從閱讀中學習四個實踐方式,培育及體現資訊素養。

結論
世界常變,學生要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方能於這個社會中生存,並且令社會發展得更美好。而學生要能夠終身學習,先要懂得處理資訊,即擁有資訊素養。資訊科技是獲取資訊的有效工具,所以每一個學生亦應擁有適當的資訊科技能力。然而擁有技術還得懂得怎樣利用以學習知識。展望將來的培訓,我們不需再著重培養學生的資訊科技能力,因為資訊科技技能已彷彿是下一代與生俱來的本能,我們應要培養學生怎樣利用這些科技去取得適當的資訊和處理資訊。香港中文大學資訊科技教育促進中心與現代教育研究社合作出版一系列小一至小六的全新教材《現代電腦 資訊科技》,以真實任務帶引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相關技能,產生學習動機。希望同學可以透過《現代電腦 資訊科技》學習到必要的資訊科技知識、技能及態度,從而發展他們的個人資訊素養,使他們學習得更好。

(本文據李教授於2006429日於本社主辦之「順應資訊科技發展的最新電腦科教材應用研討會」上之講稿撮寫而成。本文經李教授修改並同意刊登)

參考資料
1. 第一學習階段(小一至小三)及第二學習階段(小四至小六)的資訊科技學習目標

2. 《學會學習——科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