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66期 前期教訊:
整合閱讀: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
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
◎訪問 顏加興老師
聖保羅書院
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十分廣泛,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與思維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令老師講解課文時更生動。正當大家都使用PowerPoint和多媒體教材時,可有想過資訊科技帶來的利與弊?本刊邀請了聖保羅書院的顏加興老師接受訪問,他以前線老師的角度,分享運用資訊科技於語文教學的經驗。

顏加興老師
科技發達語文能力下降?
顏老師認為,雖然學科配合資訊科技教學在香港已經發展多年,可是現在還是處於摸索的階段,因為現今還沒有權威性的研究報告或論文,能指出運用了資訊科技教學,學生的語文水平便會提升。

資訊科技雖日益發達,但為何語文水平卻被批評每況愈下?顏老師認為資訊科技不一定就是解決語文水平低落的靈丹妙藥。ICQ是時下最流行的網上溝通工具,大部分學生都有接觸過,眾所周知,當中所用的都不是正規的書面語,多以符號代替文字,而且不講語法,間接戕賊語言,令學生語文退步。由此看來資訊科技越發達,如用不得其法,不但不能提升語文能力,反而對學生的語文發展有損害。運用資訊科技配合語文教學,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學能力。要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最終還是要依賴閱讀,香港大學中文系李家樹教授認為:「電視、電腦等玩意容易眩人耳目,千萬不能當作是語文教學改革的萬應靈丹。何況,社會工商業發達,使用錄音、錄像、電腦、電子傳媒來交換資訊,青少年讀的、寫的機會又真的可能越來越少了。」(《涓涓江河——面向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新世紀》,頁108)詩人聞一多也說:「一個人可以無師自通,但不能無書自通。」

因此,顏老師認為資訊科技的運用應由老師自主,按照學生的情況選取運用,而不應量化,規定要有多少課堂必須使用資訊科技。

增加學習興趣方面獲得肯定
資訊科技教學得到肯定的部分,大概在提升學習興趣方面。因為它變換了傳統的教學習慣,令學生不用呆坐聽書,更可引發他們的好奇心,令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這相當於美學上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理論,意謂通過改變我們常觸常受的生活模式,重新喚醒我們對萬事萬物的新鮮感。為此,教師要費點心思,偶然改變教學模式,甚至令學生不知道你下一課要做甚麼。不過,如果該教學法已不能引起學生興趣,就表示應該適可而止了。其實很多教學方法也有「陌生化」的教學效果,例如漸為人認識的戲劇教學法、走出課室的教學法等。

資訊科技的功能主要在視聽兩方面
顏老師主要運用資訊科技的視聽部分,配合語文教學,以多媒體向學生作視聽輸入,把課文中的內容具體呈現。他認為,如果資訊科技單是呈現文字、充當電子黑板,實在大材小用。因此,在教授西西的《店舖》時,他把親自拍攝的上環店鋪照片製成簡報,然後讓學生討論作者用甚麼手法描寫這些店舖。又如介紹魯迅作品時,不妨讓學生看看紹興的風光。又如一次,顏老師於中二課堂上教授描寫文,他在網上資源庫選取了一段故宮的影片,接著他問學生旁述者介紹故宮所用之技巧時,學生也能指出內容是先概括後層層細描。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現在的學生即使不行萬里路,也可以透過螢幕,看到課文中抽象描寫的具體景物,這樣對文章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各種幫助教授語文的資訊科技工具

有一次他教授《曹劌論戰》時,在堂上播放從電視節目中剪輯了其中一段課文的相關片段,節目後還有陳永明教授解釋甚麼叫「肉食者鄙」,他發覺那一堂學生很留心,接下來的問題討論也相當熱烈。顏老師強調,視聽的輸入不是單讓學生看看圖片便算了,還要配合事後的討論及後續活動,才會收到良好的果效。

配合目標教學
即使是最有效的教學法也不宜過度使用,資訊科技亦然。顏老師建議,資訊科技使用的時機應該視乎學生的反應、需要和依照教學目標加以選擇運用,尤其在教學目標方面。中文科新課程提出的九大學習範疇(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及語文自學),當中較明顯可以運用資訊科技配合的大約有聆聽、說話、中華文化和語文自學方面。顏老師視這四大項目為教學目標之一,並配合資訊科技進行教學。以下是一些教學示例:

(一) 聆聽:教授聆聽時,教師可以利用聽說教學光碟,訓練學生的說聽技巧。運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第二/三語言效果甚佳,可重覆翻聽或針對某一聲/韻母進行練習。至於聆聽粵語,則是香港獨有的現象,也是老師很難處理的項目。

(二) 說話:教師可以利用錄影器材,拍攝學生演講或小組討論的情況,然後播放出來,與學生一起討論。或者,播放一些演講的示範片段,然後和學生討論演辭內容及鋪排的步驟,實際上近似寫作訓練,演辭內容的鋪排其實與作文的處理一致。

(三) 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可定下專題,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尋找相關資料。待學生整理資料後,容許他們以資訊科技的形式表達。可要求學生清楚注明分工情況,例如文筆較好的同學負責撰稿,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較佳的學生負責版面配置等。

(四) 語文自學:出版社提供了不少自學光碟和網上題庫,教師可鼓勵學生在家中使用,利用電腦自學。網上資源庫提供不少適合學生的自學網,有專題式的,有「百萬富翁」式的,學生提交答案後,即能顯示分數。


顏老師認為資訊科技應由老師自主,按照學生的情況選取運用

有助備課的工具
教學上加入了資訊科技,老師固然要花時間試用、取捨及製作,可是,只要掌握使用竅門,那便成為不可多得的輔助工具,以下是顏老師備課時常用的資訊科技輔助工具:

(一)傳統上學生對語文老師的要求十分高,天南地北要無所不知。教師在備課時可利用互聯網充實課文的相關知識,應付學生隨時提出的難題。

(二)網上字典和辭典的功能強大,還可配合多媒體示範正確讀音,省卻翻字典的時間。

(三)出版商提供現成的資源庫,分門別類整理課文的教學資料,檢索容易,大大縮減備課時間,多出來的教學空間,可進行其他教學活動。

有待解決的問題
資訊科技教學存在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其中最令老師煩惱的莫過於版權問題。網上資訊的版權定義十分含糊,相關的政府部門亦無公佈清晰的指引,有時教師想使用網上收集得來的資料,卻不知道有否侵權,顏老師說:「如果因為教書而惹上官非,真的很無奈。」他建議,出版商可以當中間人,一方面為老師爭取更多版權,另一方面可與教師合作,收集他們設計的教材,加以增潤整理。他指出:「只要是適切的教材,老師及學校是不會介意花錢購買的。」

另一個問題,是運用資訊科技後,學生的反應未必會如想像般好。有時顏老師用投影機進行教學,一關燈學生的睡意便來了,這種現象在早上第一、二節最常見。這經驗告訴顏老師,同樣的方法在不同場合,對不同學生是有不同效果的,他說:「資訊科技教學要多試用,才知道適合哪些學生。」

善用資訊科技能促進師生關係
資訊科技對學生而言是一件很容易掌握的工具,因此老師可以鼓勵他們使用,例如讓他們運用電子郵件交功課或以Power Point簡報代替交功課等。此外,資訊科技的出現也方便了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例如教師可協助學生製作班會網頁和班會留言板,在過程中營造師生溝通的機會。電子郵件令師生縱使不碰面,學生也可以隨時向老師請教。最近全港學校因非典型肺炎問題停課,顏老師在家中收到一位同學從學校內聯網(intranet)寄來的郵件,詢問何謂「賓語」,他本來想直接回覆該同學,想了一想,覺得回覆全班同學更有意思,這樣,全班同學都收到顏老師有關賓語的回覆了。顏老師解釋,這不是甚麼新奇事物,可是當學生收到回覆後,會感到受重視,有利師生的關係。其次,學生會因此對答案留下深刻印象。

總結
中文科新課程的推行令教學更靈活,老師的自由度較大。運用資訊科技教學誠然是為現成的教學模式提供多一個選擇,可是我們不應忘記,資訊科技只是輔助語文教學的工具。顏老師認為,我們不應量化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使用比例,畢竟教學以人為本,無論資訊科技多花巧,也不能取代教師花幾分鐘和學生溝通:「最近有咩『攪作』呀?」

以下是顏老師對語文科使用資訊科技教學的建議:
原則
方法:
(一)
資訊科技是工具、 手段,不是目的。
(一)
鼓勵學生利用萬維網搜尋與學習課題有關的資料;
(二)
中文科老師是中文人, 不是IT人。
(二)
讓學生利用電郵交功課,鼓勵學生學習中文打字;
(三)
利用學校內聯網與學生討論問題;
(四)
將筆記及教學資料上載,讓學生自由瀏覽及下載。
(五)
在課堂上應用資訊科技教學,如PowerPoint及Authorware 等及由教師自行開發的教學軟件;
(六)
運用現成的教學軟件資源,加強學生自學的動機;
(七)
運用語言實驗室內的聽說訓練系統,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

本期教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