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51期 前期教訊: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成績分班制度的剖析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成績分班制度的剖析

何淑貞

在香港,不少中學都推行按成績分班制度。在學校推行按成績分班的制度,目的是讓教師可以因材施教,加強教育效果。但是,很多西方學者都指出按成績分班的制度會造成優異班和低劣班之間的分化。成績愈是低劣的學生,不論是課堂秩序、學習氣氛、教師對他們的期望,以至師生彼此的關係各方面,都是遠比不上成績優異的學生的。甚至會帶來一個惡性循環,造成差者愈差的情況。那麼,香港的情況又怎樣呢?按成績分班是否能做到因材施教呢?又有沒有違背「有教無類」的理想呢?根據西方的研究結論,香港的學校必須正視這個制度對師生的影響。

本文旨在以個案研究為例,探討分班制度的結果。調查對象是新界區某宗教團體所辦的一間男女中學,該中學一直都推行按成績分班的制度。學生即使升讀至中四,也受著這個制度的影響:理科班因較多同學選讀,因此,成績較好的同學才可以按志願被編到理科班,故理科班被視為優異班;而商科班因少同學選讀而有較多剩餘學額,因而吸納了那些成績較差而不能按志願編班的學生,故被視為成績較低劣的班。學生一旦被編班,基本上升讀至預科也不會轉變。所以,按這個制度編班,會影響他們將來升學或就業的機會和選擇。

我們得到任教這兩班學生的英文科老師同意,分別觀察他們上英文課的情形,再訪問這位英文老師和兩班部分學生;把所得的資料歸納為四方面分析——「課室管理」方面,主要是學生在課堂的表現,以及教師控制課室秩序的方法;「學習氣氛」方面,是指教師給予學生的習作指引,以及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和主動性;「教師對學生成就的期望」方面,是教師對學生的功課表現的要求,以及對他們將來出路的期望;最後,「師生關係」方面,主要是指雙方彼此的觀感。

課室管理

所得的資料顯示,兩班的課堂表現及教師的控制手法有很大的差別。理科班的學生上課時比較靜,很少同學傾談,教師不受其他人騷擾。即使有個別同學傾談,教師很容易便可以控制到課堂的秩序。反觀商科班的同學,很多時會睡覺或與前後左右傾談和傳紙。教師較難控制秩序,因為即使她要求學生肅靜,同學亦未必順從。教師事後表示,由於理科班學生的自律性比商科班的學生高,故他們上課時較商科班的學生安靜。不過,當我們問兩班被訪學生有關「你覺得老師能否控制課堂秩序」時,發現理科班學生比商科班學生有較良好的課堂表現,可能與他們對教師管理課室秩序的方法持有不同的意見有關。商科班的學生因不服教師用「發脾氣」、「發爛渣」的方法,故對她控制課室的能力持負面的態度。

從所得資料中,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教師表示自己對兩班學生都採取同一種方法來控制課堂秩序。但我們觀察到她在課堂上對兩班學生秩序的管理手法有明顯分別。當理科班學生在堂上傾談時,她會先用眼神制止,然後再視乎情況而決定是否會訓斥。但當商科班學生在課堂上傾談,她就一定會訓斥,這種訪問與實際表現的矛盾,我們有以下的分析:最初,教師的確想用同一手法來控制兩班學生的課堂秩序,但結果對理科的學生有用,而對商科班的學生無效,因而令她不自覺地改變了對商科班的管理手法。

學習氣氛

先從教師給予學生的習作指引分析,我們觀察到教師並沒有給予理科班學生任何習作的提示。但對商科班學生,她會在做練習前先簡述文章的內容。這樣的分別是由於教師對兩班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不同的評估。她認為理科班的同學有較高的學習能力,並認為他們會主動去找尋有關資料。而卻認為商科班的同學學習能力較低,所以要經常指導他們。由於教師對學生有不同的理解,故對他們會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從學生訪問中,我們發現理科班的學生較能站在老師的立場設想,知道傳統上英文科不能教得很生動,因此也不會埋怨學習氣氛沉悶。相反,商科班的同學就覺得老師不要求他們應用所學的東西,認為她的教學法會打擊他們的信心。

至於學生的課堂參與和主動性方面,我們觀察到大部分理科班的學生會對教師的解釋作出反應,並會回答教師的問題,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反觀商科班的學生,他們很少會對教師的講解有反應,在課堂上亦很少參與,多是教師解釋生字或核對答案。透過訪問,教師認為理科班的學生知道她不會再講時,他們便會問。而商科班的學生則很少、甚至不會主動發問問題。訪問兩班學生得結果:理科班的學生發問是因為他們有需要向老師問功課。而商科班的學生不主動發問是因為他們曾因此而被老師責罵:「已經教過你,你還不懂。」之後他們便不再問了。由此可見,商科班學生被動的原因,可能與教師如何對待他們有關。

教師對學生成就的期望

在今次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對於兩班學生功課表現的要求有明顯的分別。對理科班會有較高的要求,但對商科班的要求則較低。由於要求不同,故她對兩班學生的期望亦不一樣。她會對理科班的學生說:「不要浪費自己的能力,考好一點!」但她卻會對商科班的學生說:「你們的目標雖然不是要 A,但要爭取 C,不要滿足 D級。」老師這種做法對兩班學生均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理科班的學生明顯地意識到老師要求他們不要玷污理科班的名聲,成績要好些,讓老師有面子。而商科班的學生清楚知道老師對他們的要求比較低,因為老師並沒有像對其他班一樣要他們考到 A級。

另一方面,我們亦觀察到教師對兩班學生持有不同的期望,會影響他們對自己的期望:理科班學生很有信心在原校升讀中六;而商科班的學生則只有信心及格,甚至對於「及格」也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由此可見,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是會影響到學生對自己的期望的。

師生關係

香港學校推行「按成績分班」的制度所造成的影響,與西方的研究結果頗為吻合。但在分析師生關係方面,我們卻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這位英文老師與兩班學生之間的師生關係同樣良好。據她解釋與兩班學生建立朋友關係多於師生關係,可減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並令學生信任她。而且,她相信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令學生上課時乖一些,令她的教學過程更加順利。至於學生方面,兩班學生都覺得自己與老師的關係是融洽的。由此可見,成績較差的學生,未必如西方學者所說的會傾向討厭老師,而彼此的關係也未必會惡劣。

總括而言,教師的理想是有教無類,或加強教育機會均等。可是,香港的學校推行按成績分班的制度,目的是要加強因材施教的效能。而從我們的研究看來,因材施教背後似乎違反了教育機會均等的目的。這也許是我們教育界和社會人士須進一步省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