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51期 前期教訊:
實施母語教學一年的體會
實施母語教學一年的體會

田夫 中學校長     

校(葵青區某中學)自1998年9月起在中一級開始實施母語教學。實施前的疑慮與準備工夫委實不少:擔心中一收生質素會驟降,帶來教學以外的大量工作(例如訓導、輔導個案增加,見家長次數增加等);恐怕教科書質素沒保證,對選擇中文教科書方面的經驗和信心亦不足;教師大多出身英文中學,一直以來都用英語授課,未有足夠接受母語教學的心理準備,兼且要重新學習中文詞彙,看中文參考書,用中文做筆記、備課、擬題等等,必然構成一定的壓力;而且猜測未來有種種不明朗的因素(例如高中是否繼續用母語,學生用母語考公開試對前途有甚麼影響等)。縱使目前母語教學對學生確有莫大益處,但老師們的反應不熱烈,自然可以理解。

可是,老師們的教學熱誠畢竟是濃厚的,潛力不容忽視。在上下一心,為要實踐共同理想——提供優質教育。老師們都願意接受新挑戰,去面對這個無力抗拒的現實,雖然這現實未免來得倉卒一點。有幸地,我校因著教務持續穩實和奠下的社區基礎,及得到家長的認同,98年7月中一派位時,收生質素不降反升,無疑是給老師注射一支強心針;加上中文教科書出版後,予老師的選擇亦足夠,各科的學年計劃和備課工作得以在暑假前展開。因為準備的時間充裕,便有足夠的應變能力。

由於學校長期實施英語教學,如今短期內要轉用母語教學,當然不能缺乏一些配套的資源。教育署有見及此,額外給予母語授課學校不少的資源,例如增加一位英語教師、與教院及大學合辦母語教學培訓課程、津助首次開辦費等。我校盡用這些資源,安排老師接受培訓,中一數理科和人文科老師全部自發參加本科母語教學工作坊;我校又與港大「母語教學教師支援中心」合作,進行教師專業發展,讓老師們熟悉擬題技巧、詞彙翻譯、參考書的運用和校外支援來源;同時亦重新釐定學校教育目標,刻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並著重創意思維訓練。於是,教學法、習作形式、試題側重點等都來一個大翻身。課堂採取師生互動教學,經常分組討論、匯報、強制預習,將部分非核心課程放手讓學生自習,家課形式多元化,特別重視資料搜集與整理,增加戶外訪問、參觀、學習營等活動,務求學生就所學能夠融會貫通,推陳出新。

一般人以為實施母語教學,受影響的只是數理科和人文科目。其實,施行母語教學,中文科目方面,一定要有更大的進益;英語科教學質素也要確保不下跌才有價值,否則犧性便很大。因此,我們便就英文科、中文科目、數理科目、人文科目四個範疇來制訂教學政策。由於術科一向已用母語教學,受影響不大,故從略。

英語科方面

為保證教學成效,除了一如既往推行「中一暑期補習班」外,開課後續有「英語能力加強計劃」,在星期六教授「加強課程」,通過聆聽、歌唱、遊戲、說故事、朗誦、戲刻、詩歌欣賞等活動,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能力;課堂內加強字典運用、聽錄筆記。外籍英語老師除了教授英語會話班外,更與中大澳籍交換生合作舉辦課餘小組會談(每週兩次),加強學生英語溝通能力。此外,推廣課外閱讀計劃,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而「英文學會」則舉辦「英語學習營」、書展、角色扮演、訪問、「聽歌學英語」等活動,務求學生在讀、寫、聽、說四方面都有足夠的訓練。實施母語教學後,英語科無論在教學內容或課外活動都較前豐富了。

中文科目方面

中國語文科除了一直推行班會圖書角、閱讀獎勵計劃、閱讀報告比賽、剪報及時事評論外,還增加聽說訓練,並納入校內考試範圍;多訓練學生參加校際朗誦比賽,提供機會給學生面向群眾說話;又進行班際演講比賽,務求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技巧。至於一向用母語授課的中史科,教學方法亦有更新:規定中一生閱讀歷史故事書、參觀博物館、剪輯歷史圖片;又有歷史人物壁報展覽、少數民族圖片展覽、中國地名探尋比賽等活動,希望學生能透過活動汲取知識,並且得以鞏固。

數理科目方面

為使中一學生盡快適應學習方法,學期初安排「數學科家課展覽」,讓學生認知數學科的家課格式;推行「數學輔導班」;長假期則安排補習班。為求學生較易掌握數學概念,我校進行課程剪裁,著重思考方法訓練。綜合科學教授基本科學知識和概念,引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並啟發他們的創意。本科亦有剪裁課程模式,以配合學生程度,加強學習效果。每次實驗後安排討論,進行數據分析及探究。為配合「中文廣泛閱讀計劃」,購買趣味科學及數學圖書,培養學生閱讀科學讀物的興趣與探究精神。

人文科目方面

地理科側重地圖閱讀與思維訓練,推行「網上地理學習」,加深學生對地理的認知;又有田野考察、氣象資料剪輯。地理學會則與歷史學會合辦「香港地名捉迷藏大賽」、「認識你的社區」等活動。歷史科鼓勵學生做報告、製作模型,舉辦歷史人物扮演比賽;又與中史科合辦問答比賽、參觀博物館和本地歷史遺蹟等活動,務使學生活學歷史,鑑古知今,古為今用。經濟及公共事務科提供基礎知識,著重本科專用字詞學習、新聞討論,務求促進學生對本港新聞和世界大事的認識與關注。此外,舉辦每年一次的「經史地資料及習作展覽」,培養學生對這些方面的學習興趣。

以上一連串的教學措施,全因應推行母語教學而設計,只有小部分在英語教學時行之有效的才保留下來。我校認為要推行母語教學,如果沒有相應的教學改革,仍然停留在老師串講課文,拚命批改作業;學生死背強記、囫圇吞棗的話,便違反了母語教學的精神。一年以來,結果如我們所料,獲得了很大的「增值」,所花心血沒有白費。學生反應熱烈,樂於學習,活躍積極,願意創新,師生皆得到滿足。又由於目標正確、清晰,學生在行為方面都大有改善,我們還配合「校本德育運動」,全校師生悉力以赴,這裏不贅述了。

現在單從學業方面去評估實施母語教學一年的成效。97-98年度中一級用英語教學,98-99年度中一級改用母語教學,兩屆收生質素相若,主要是成績列入第三、四學能組別的學生。試題難度(包括英文科)則全面提高,側重解決困難、處理情境、分析評論方面的考核。

結果,成績全面地,均衡地大幅度躍進(97-98期考八學科——英文、中文、中史、數學、科學、地理、歷史、經公——全級的總平均及格率是77;98-99期考八學科(如前)全級的總平均及格率是95)。中文科成績的進步是在我們控制之內的(97-97期考全級及格率是65;98-99期考全級及格率是88),因為實施母語教學後,我們對學生中文能力的要求更嚴格(例如理解力、語法、字詞辨正、語句的邏輯等都會在其他科目得到額外指導)。我校學生英文基礎極弱,程度一向偏低,這次英文科及格率升幅雖然不大(97-98期考全級及格率是55;98-99期考全級及格率是74),但給老師的鼓舞卻最大,因為它證明了學好英文不須依靠用英語教授其他科目去輔助。實施母語教學後,英文科是唯一用英語授課的科目,學生學習起來更專一,更用心。

由於學生學習動力增強,又能消化和吸收所學,各班總平均分及格率有所突破。過去因為頗多學生總平均分不及格,不符合升級的最低標準,但由於留級名額有限而被逼大量試升的情況得以改變。留級名額足夠,學生紮穩根基的機會便增加。

上面所言,只能從校內成績反映單一學校的實施成效,既不足以確保五年後這批學生在公開試有同樣的表現,亦不能概括全港三百餘間母語授課學校的情況;但經驗分享的作用卻是可以肯定的。然而,筆者預籵,收效相若的學校一定不少,縱使「教學增值」幅度不一,但肯定有進益。

母語教學對初中學生的人生路向起著極重要的影響。初中階段,是學生思考能力、溝通能力、潛能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英語能力未及(九年免費教育下,學生六年小學都接受母語教學,英語能力自然不足以應付初中英語教學的需要),勉強使用英語教學,只會扼殺他們的創造力、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窒礙他們的心智發展。使用母語教學,有利培養他們的上進心和獨立思考能力,讓他們充分發揮創造能力,並在學業和品格上建立良好基礎,這是不容置疑的。

由於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中心,英語是世界通用的商業語言,大學使用英語教學是十分適切的。至於這批學生升讀大學後,運用英語學習教學成效會否大打折扣?這些都是我們掛慮的問題。

很多人指摘政府未有給予市民充分的適應期,就毅然大刀闊斧地進行教學語言分流政策,並以英語程度的高低為甄別標準。這個政策令發展中的學校和新辦學校永遠(或最少要經歷一段長時期)沒有選擇用英語教學的自主權,不利於一向經濟自由發展的香港社會。王永平局長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中曾這樣說:

我們現階段容許少數學校繼續以英語授課,這是經過廣泛諮詢後採取的務實做法。教育署會由下學年開始加強視學工作,絕不容許以英語授課學校的教師,採取中英混雜語言教學。

  有關言論筆者絕對同意,而且認為培養尖子是迫切的。但准許114間中學(佔全港四分之一)用英語授課,不算是「少數」,而這些學校大部分學生使用英語學習時仍感到困難重重(否則便不會出現中一學生開課後轉讀母語授課學校的現象),英語授課學校的老師,為求學生明白所學,以前多用中文講解(尤是數理科);現在仍有老師甘於冒險「犯難」(視學時才用英語),否則「受難」的始終是莘莘學子。 筆者期待政府盡快檢討教學語言政策,重訂指引,依循校本管理的原則,給予學校較大的自由,實行教學語言「校本化」,由校方因應學生的程度和教師的能力來決定所用的教學語言,並由教育署從旁指引和輔導。因為,最了解學生學習需要和進度的是教師,憑教師的專業知識足以判斷採用的教學語言適合與否。若然選錯教學語言,學校整體便自食惡果,影響教學成效,因此,這一點校方定會審慎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