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50期 前期教訊:
用普通話教小學中國語文?

用普通話教小學中國語文?

     劉煦元 順德聯誼總會梁潔華小學副校長

引言
        本港早於六十年代已有學校以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到現在,學校數目雖然有增,但只佔全港學校的百分一至二之間。其實,以普通話作為授課語言,在現今的情況下,只是一個主觀願望;而這主觀願望能否達成,還要決定於客觀的環境因素。以普通話作為小學中國語文的教學語言,實際上還有不少問題要解決和探討的。例如師資方面,要提升教師的質和量。語言方面,則須提供語言環境;另一方面則不必太執著語言的標準與流利,最後,要探討學習普通話能否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

師資方面:全面提升質和量
        據非正式統計,本港有994個教師擔任教普通話科。中國方言區教育部門要求教師的普通話程度達至「漢語水平測試」的二級甲等。本人相信香港教育署日後會要求教普通話的教師也要達到這個水平,但要在五、六年內培訓大量能操標準及流利普通話的教師,又談何容易!很多任教普通話的教師多是「半途出家」去學普通話的,有些更因為學校委以「重任」,於是一邊學一邊教。如果我們從應用語言學去看這個問題時,這是不健康的師資語言培訓。香港的教師大都是土生土長的,生於以粵語為主的語言環境。而這些教師已過了人類最適宜學習語言的階段──臨界期(critical period),教師要下一番苦工,才能考取二級甲等以上的成績。普通話的在職培訓,或職前培訓,對教師或準教師來說,給人一種步港英政府治理下的語言教師培訓的後塵。語言教師的語文程度提升了,但學生的語文程度仍大不如前。學了十二、三年英語的學生,仍然對著外人結結巴巴的說英語;以普通話為教學語言,又會否如英語教學一樣,重蹈覆轍?在教室以普通話教授時,語碼的混合(code-mixing)如普通話、粵語、英語成為教室溝通的語言,這是教育工作者不願見到的局面。

語言方面
I. 不必在語言實踐中強求準確性和適切性
II. 提供最佳語言環境
        普通話科是一個語言科目(何偉傑,1997,81),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這四個語言技能上達到一定的程度。小學中國語文科的教學目標與普通話科相差不遠,後者亦離不開聽說讀寫這四個範疇,所不同的地方是普通話偏重口語,而中國語文科偏重書面語。雖然這樣,兩個科都是以現代漢語為表演文字。在這裏又帶出一個問題,普通話在應用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是一種標準變體(standard variety),由於中國政府於1955年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使北京語音獲得合法的地位。它是官方、文學、教育的語言,而這種標準語前身也是一種方言,一個國家不同的地區,所說的標準語會帶方言影響的口音,這稱為方音(桂詩春,1987,205)。因此,我們香港人所說的普通話不標準,是沒有甚麼問題的,只要我們互相聽懂便可以了。本人絕對同意何偉傑(1997,84)的提議:「在學生的語言發展階段,老師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情緒和認知能力發展等因素的配合,不必在語言實踐中強求準確性和適切性,只要學生願意張開嘴說話……」當我們沒有語言環境的時候,我們怎樣誘導學生多說普通話?學校就是最佳的普通話語言環境,如果學校能提供或營造一個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必然有助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新加坡人說的英語很流利,但不準確;他們說的華語很流利,但與北京的語音相比,也有一段距離。他們帶有方音的英語和華語,不會對他們的語言發展有甚麼障礙,反而增加他們與人的溝通傳意能力。我們又為甚麼抬出幾級幾等來窒礙教師學習普通話的決心呢?有人恐怕學生會學了教師不標準的普通話,我們大可以利用電腦輔助語言教學的光盤,或資訊科技教育來讓學生學習到標準的普通話,教師只是從旁協助,這樣可解決一下燃眉之急。

學習普通話能提升學生的中文水平嗎?
        一般人認為普通話說得好,中文水平便越高,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王培光(1997)指出香港小學普通話科的教學原則:「……目的在培養學生聽說普通話的能力,著重口語語體的訓練……」。換句話說,小學普通話科的教材應以口語為主,而小學中國語文科的教材主要是以書面語為本。王培光(1997,18)指出口語與書面語有七點不同的地方,那是載體、副語言特徵、語言階段、結構、訊息、用語、投入程度等。若以普通話的口語寫在中國語文的課本中,文章不能再是範文,課文又怎能夠發揮它的範文作用?學生「輸入」的資料有問題,「輸出」的結果應該也是有問題的;這樣,中文的程度又怎能提升呢?但如果說普通話能增強學生對現代漢語的語感,反而說得通。究竟能說普通話的學生,是否就能提升中國語文水平?這問題有待研究和證明。

結語
        新加坡是以英語、華語(普通話)、泰米爾語、馬來語為官方語言。四文四語,新加坡也應付得來,香港只是二文三語,應該沒有問題吧。但我們要知道,新加坡推行語言改革的時候,語言政策是與改革目的相配合,例如學校、政府機構、電視台及電台所用的語言是以這四種官方語言為主。語言政策的相配合,使新加坡推行上述的四種官方語言很容易上軌道。事實上,華裔的新加坡人在家中,多是以他們的家鄉話作溝通語言。當然,正如徐世榮(1993,4)所說:「方言不應該,也不能夠用人為的方法消滅;只能在漢語的發展中逐漸變化。」曾鈺成(1999)認為以普通話教語文是值得試驗的,但他也提出一個切實的意見。他認為在學校裏全面採用普通話教學,即使在理論上可取,在香港只怕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也行不通。他的意見像一般關心香港語言教育的人士一樣,當顧及其他影響語言政策的因素。我們期望能夠實行以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的措施,但不敢抱持樂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