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8期 前期教訊:
第108期《現代教育通訊》
本期教訊目錄 上一篇 / 下一篇
批判性思維訓練 ──
小組討論、辯論與
議論文的閱讀(之二)
吳智光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 理性溝通教育學會

十 辯論隊成員的職能及評分標準
辯論隊成員,其實各有職能,茲列如下,並以某場辯論賽正方各成員的發言為例,作出分析。

1. 主辯
職能是要有條理地陳述己方立場和觀點,初步列示證據,明確立論,並在攻辯環節(如有)答辯。評分標準如下:

立論(60%)

回答(40%)

內容

詞鋒

辯技

內容

風度

機智

30%

20%

10%

20%

10%

10%


就辯題「電子科技對學生學習利多於弊」,正方主辯的發言要點如下:
 (1) 交代香港推動電子科技學習的歷史和背景
 (2) 申論利用電子科技學習的效益
  • 促進自主學習,提高學習動機。
  • 鼓勵延伸學習,不受時、地局限。
  • 彈性照顧需求,按需要學習,以學生為中心。
 (3) 總結:配合社會需要,令學習更深更廣。

正方主辯以現行政府政策導入,然後詳細列舉學校實況及調查研究結果,指出利用電子科技學習的效益,最後以配合社會發展作總結,條理井然,資料豐富,具權威性。

2. 副辯
職能是深入闡析己方論點與論據,反駁對方質詢,向對方提出詰問,並在攻辯環節(如有)答辯。評分標準如下:

推理演繹

反駁

詞鋒

機智、幽默

風度

30%

30%

20%

10%

10%


就辯題「電子科技對學生學習利多於弊」,正方副辯的發言要點如下:
 (1) 以教育電視的歌謠作引子,指出電子科技的方便性。
 (2) 指出電子科技可配合傳統教學一起進行,解決書寫、溝通及全人發展等問題,以反駁電子科技忽略學生書寫這個論點。
 (3) 引用權威,指出資訊科技可提升高階思維與資訊素養。
 (4) 總結:提高學習興趣

正方副辯主要強調方便性、提升思維素質與提高趣味性三點。他先以實際學習工具為例,指出資訊科技的方便性,繼而以「同步進行」的論點,反駁對方提出資訊科技學習會出現削弱學生書寫、溝通與忽視全人發展的弊病,然後引用權威證明資訊科技學習可提升高階思維素質,最後以提高學習興趣作結,過程中除有條理以外,亦有立有破。

3. 結辯
職能是綜合整理己方論點、論據、駁論與駁詞,作整體的分析與申述。評分標準如下:

歸納

分析

詞鋒

口語修辭

風度

30%

30%

20%

10%

10%


就辯題「電子科技對學生學習利多於弊」,正方結辯的發言要點如下:
 (1) 就地取材,先以現場攝錄的作用與成效為引子,加強說服力。
 (2) 反駁對方以資訊太多易忘記的論點,強調資訊湧現的好處:即時性與便利性。
 (3) 重申傳統與電子教學並存,以解決電子科技學習帶來的問題,指出弊處可解決,但利處則無其他學習方式可代替。
 (4) 以比喻作結,指出時代進步,學生學習模式改變,故利多於弊。

正方結辯能於現場就地取材為引子,加強說服力,收先聲奪人之效,繼而重申反駁的論點,並歸結為:電子科技學習的弊處可解決但利處卻無可取代,使己方立於不敗之地,最後以學習模式改變,帶出創意作結。發言過程生動、流暢而有條理。

4. 攻辯(如有攻辯環節則設置)
職能是盤問對方,就對方的弱點,包括論據不足、論證矛盾、答非所問等,提出詰問。評分標準如下:

詰問

邏輯推理

詞鋒

風度

30%

30%

30%

10%


就辯題「電子科技對學生學習利多於弊」,正方攻辯在總結盤問時發言要點如下:
 (1) 反駁對方所指當人專心用電腦時就不懂溝通,則學生專心做功課時又會怎樣。
 (2) 詰問對方對某專家觀點的看法。
 (3) 詰問對方香港哪一間學校沒有電腦,意即香港學校全都在使用電子科技學習。
 (4) 指出學習村莊是電腦學習平台,不是社交網站,直接指出對方有誤解。

正方攻辯提出的問題,都屬關鍵,第一問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顯示專心做一件事,不等於不能培養溝通的能力;第二問是要求對方就己方提出的專家意見,作出回應,如不能回應,就顯示這專家能幫助證立己方立場;第三問以現實環境證明電子科技學習利多於弊,否則政府不會推行,而使每一所學校都有電腦;最後就己所知,指出對方認知錯誤。詰問過程中,詞鋒銳利而有邏輯。


十一 辯論比賽的流程
現時,辯論比賽的流程一般有以下兩種,主辦單位可按需要增刪變化,如減去攻辯環節,增減智囊團人數等。

流程一(共26 分鐘)

流程二(共32分鐘)

1. 正方主辯(3分鐘)

2. 反方主辯(3分鐘)

3. 正方副辯(3分鐘)

4. 反方副辯(3分鐘)

5. 正方第一次攻辯(2分鐘)

6. 反方第一次攻辯(2分鐘)

7. 正方總結盤問(2分鐘)

8. 反方總結盤問(2分鐘)

9. 反方總結(3分鐘)

10. 正方總結(3分鐘)

1. 正方主辯(3分鐘)

2. 反方主辯(3分鐘)

3. 正方第一副辯(2.5分鐘)

4. 反方第一副辯(2.5分鐘)

5. 正方第二副辯(2.5分鐘

6. 反方第二副辯(2.5分鐘)

7. 正方智囊團(1) (1分鐘)

8. 反方智囊團(1) (1分鐘)

9. 正方智囊團(2) (1分鐘)

10. 反方智囊團(2) (1分鐘

11. 正方智囊團(3) (1分鐘)

12. 反方智囊團(3) (1分鐘)

13. 正反雙方自由辯論(合共4分鐘)

14. 反方結辯(3分鐘)

15. 正方結辯(3分鐘)




十二 議論性文字
一場辯論,在舌劍唇槍背後,是批判思考能力的充分發揮。其實,辯論跟議論性文字有相通之處,兩者都在提出論據以支持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前者用語言,後者用文字。
  1. 議論性文字文題常見類型
    議論性文字的文題常見有以下四種:

    第一 範圍型: 表明要論述的主要內容、範圍、關係等,如梁啟超《論公德》、藏克家《納諫與止謗》;
    第二 論點型: 直接表明要論述的中心論點,如梁啟超《禁早婚議》;
    第三 設問型: 以設問形式表明要論述的內容,如魯迅《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嗎?》;
    第四 比喻型: 以喻體為題,論述其中蘊含的道理,如豐子愷《口中剿匪記》。

  2. 議論性文字的審題方法
    議論性文字的審題,有以下原則:

    第一 準確理解題目中的詞語意涵,從中找出論述主題、對象和範圍。
    第二 抓住題目句子或短語中的關鍵字詞,掌握題眼,理解議論的主題。
    第三 弄清題目類型,進而確定作者採用的基本表達方式。
    第四 利用發散性的思考,想想題目可能涉及的內容要點。

  3. 議論文的體式結構
    議論文的基本體式結構是引論,本論和結論,引論是提出問題,本論是分析問題,結論是解決問題。仔細論之,可分三類:



    以上列出的體式結構,只是在理論上講,我們在實際寫作時往往按需要而變化。

  4. 議論文三要素
    一篇議論文,主要有三個重要元素──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稱「議論三要素」,闡釋如下:

    第一 論點: 必須客觀、科學、明確而有新意,要能抓住議論問題的核心。行文時必須把論點界定清楚,並作仔細分析。論點如果較複離,可再畫分為總論點和分論點,逐一利用論據加以證明。
    第二 論據: 指用以證明論點的證據,包括:
    • 事實論據,如歷史事件、現實事件、數據等。
    • 理論論據,如原理、通則、諺語、名言等。
    第三 論證過程和方法:
    • 依結構安排的邏輯性,可分三種:
    • 歸納法: 由個別事例歸納出具普遍性的觀點,往往跟例證法相應 —— 歸納各個例證的特質以支持論點。
    • 演繹法: 利用普遍原則、定理,來證明個別事理的正確性,往往跟引證法相應,如引用韓愈《進學解》說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證明勤奮的重要。
    • 類比法:舉出相似的個別事實、道理作比較,證明個別事理的正確性,例如諺語「人望高處,水往低流」,本身就是運用類比法,以水往低流的物理現象,證明人望高處這種人性本質。

    • 依論點和論據的關係,可分六種
    • 例證法: 舉出有代表性、簡明扼要、具說服力的例子支持論點。
    • 引證法: 引用真確而具說服力的原理、通則、言論來支持論點,往往包含直接或間接的解說與剖析
    • 對比論證法: 列示能突顯作者觀點的事例為證據,並有恰當分析以揭示相對的兩個事例本身的差異。
    • 喻證法:列出跟所論事理具相似性的事象,使論據生動而形象化。
    • 反證法:先證明相反的觀點錯誤,以間接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
    • 歸謬法:假設對方的論點成立,再加引伸、推展與擴大,以見其錯誤的地方。

  5. 解讀與撰寫議論性文字要注意的地方
    在閱讀與撰寫議論性文字時,要注意以下各項:

    第一找出或確定總論點是甚麼?怎樣提出?
    第二 找出或確定分論點有哪些?怎樣安排?
    第三 每個分論點附以甚麼論據?哪些論據應詳細?哪些論據宜簡略?
    第四 採用甚麼方法證明各個論點?
    第五 怎樣開頭和結尾?中間如何過渡?

  從以上分析可見,小組討論、辯論和議論文的讀與寫三者,關係十分密切,都需要批判性思考能力,只是前兩者使用的是語言,後者使用的是文字。全文對三者所論甚詳,除概念分疏以外,也列出一些指導步驟與方向,希望對教師的教學有啟發與幫助。(又因篇幅關係,全文一分為二以(之一)及(之二)的方式,分錄於本期及上期《現代教育通訊》。)


參考資料
  •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網頁
  • 楊士毅(1991)《語言‧ 演繹邏輯‧ 哲學》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何偉幟(2006)《辯論不是甚麼》香港: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 陳弘昌(1991)《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 劉孟寧、諸孝正主編(1984)《寫作大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 《全國學生作文資料庫》編委會(1999)《作文新概念》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
  • 夏丏尊等(2000)《文心‧ 文章作法》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 李裕德(1994)《科技漢語和邏輯》北京:新時代出版社。
  • 劉錫慶、齊大衛編(1986)《寫作》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汪鈺明編著(2003)《語文學習高效手冊:中學語文知識實用表格精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曾參考辯論比賽網上片段,包括
    (1)保良局第一、二、四屆全港小學校際辯論比賽;
    (2)全港小學校際辯論賽田家炳盃;
    (3)協恩中學第五、八屆聯校小學辯論賽;
    (4)第一屆《基本法》多面體全港小學生辯論賽。
 
本期教訊目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