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資源中心
L & T Resources
現代教育通訊
MERS Bulletin
現代教育通訊 101期 前期教訊:
第101期《現代教育通訊》
談談小學中文科的讀寫結合
梁沛民 ■原教育局資深督學及高級課程主任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溝通媒介。人們利用它來交際、交流思想,達到互相了 解的目的。語文還是人類學習知識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因此,無論社會如何進步,科技如何發 達,語文科仍然是眾多學科中最重要的一科。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離不開四個範疇,分別是閱讀、寫作、聆聽和說話。這四個範疇 中,一貫以來,一般以閱讀和寫作兩範疇為主。但讀寫結合在本港課程文件中的定位如何?讀 寫結合是否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向?如何才能有效進行讀寫結合的教學? 以下逐一探討。

讀寫教學在課程文件中的定位
  過去二十年,主導香港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是三份課程文件,按頒布次序是《小學課程綱要: 中國語文科》(1990)、《目標為本課程中國語文科學習綱要》(1995)和《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 至小六)》(2004)。
  《 小學課程綱要:中國語文科》(1990)共設三部分:甲部「課程」、乙部「教學建議」、丙 部「附錄」。課程部分共設八章:總目標、教學要求、讀文教學、寫作教學、說話聆聽教學、寫 字教學、課外閱讀和教學節數。從讀文教學和寫作教學獨立分別成章,而說話聆聽教學合為一 章,很明顯看出讀文、寫作、聆聽和說話等範疇孰重孰輕。其次,儘管讀文、寫作和說話聆聽 各範疇都為教師就相關範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項目和內容」提供明確而具體的指引和要 求,但在教材和分量方面就有很大的分別。閱讀範疇中清楚列出各級讀文教材及文體分配百分 比的要求如下:
文 體











類別 範 圍
記敍文 包括生活故事、自然故事、歷史故事、童話、寓言、小說、遊記等記敍人物、事情的文字 75% 80% 70% 60% 50% 50%
說明文 說明事物或解釋道理的文字     5% 10% 10% 15%
議論文 討論事理、評述人物及事情的文字         5% 10%
應用文 書信、便條、日記和週記     10% 15% 15% 10%
詩歌 兒歌、詩歌 25% 20% 15% 10% 10% 5%
戲劇、描寫文及其他 適合兒童表演的短劇,及描寫人物、環境( 包括動態、靜態) 的文字       5% 10% 10%

  此外,就各級每學期應教課數也有明確要求,由一年級至六年級的數量是:30 課、30 課、 27 課、24 課、22 課、20 課。在寫作範疇方面,就寫作次數和寫作字數的要求同樣十分具體。 文件中,清楚指出在一、二年級每星期最少造句一次,或每學年約30次;二年級寫段或短文時, 則每星期兩次。寫作字數方面,一、二年級每週約寫五至八句,二年級下學期終結時,學生應 能寫約100 字的段落或短文;三年級到六年級應能命題寫作,字數要求分別是:150 字、200 字、 250 字和300 字。可是,在「說話聆聽範疇」,在教材方面的要求頗為空泛:
  一般情況下,說話聆聽教學可以配合讀文教學進行,不必另外採用課本;但如有需要,教 師也可以就某些教學項目先編教材。
  再看看分量的要求,交件中的說明也欠具體:
  說話聆聽教學應配合讀文教學及學生日常生活經驗,隨機進行,沒有固定的教學時間。
  綜合以上所述,《小學課程綱要:中國語文科》(1990)清楚說明讀文教學和寫作教學遠比說 話聆聽教學重要。
  教育當局在1995 年頒布了另一份課程文件──《目標為本課程中國語文科學習綱要》 (1995)。在這文件中,將閱讀、寫作、說話、聆聽四個範疇並列,相關的體例相若,從廣泛到 具體,各自包括學習範疇目標、學習階段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原則上,四學習範疇沒有輕重 之別。但在評估方面,閱讀、寫作、聆聽、說話的比重是4:4:1:1,正好說明了閱讀和寫作兩範 疇在這份課程文件中的重要性了。
  最新的課程文件《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04)中,就閱讀、寫作、聆聽、說 話四個範疇的要求用概括的方法表述,難以判斷四個範疇的輕重。可是從相關的課程文件《小學 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試用)》(2008 年修訂)中,卻傳達出閱讀和寫作範疇比聆聽和說話範疇 較重要的信息。在閱讀範疇中,第二階段按閱讀能力劃分的重點共有10 項(例如:理解詞語、 分析和綜合、評價等),而相關的要求(例如:理解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詞語、分析和綜合內容、 評價內容等)共15 項;在寫作範疇中,第二階段按寫作能力劃分的重點共有7 項(例如:確定 內容和表達方式、組織結構、書面語運用等等),而相關的要求(例如:按寫作需要確定寫作內 容、按表達重點分段、運用合適的修辭手法提高表達效果等)共23 項;在聆聽範疇中,第二階 段按聆聽能力劃分的重點共有5 項(例如:理解語意、分析和綜合、評價等),而相關的要求(例 如:聽出話語中的主要信息、比較不同觀點、評價話語內容等)共12 項;在說話範疇中,第二 階段按說話能力劃分的重點共有4 項(例如:確定內容和表達方式、組織結構、口語表達等), 而相關的要求(例如:因應情境和對象確定內容、有條理地說話、按情境選擇得體的用語表達等) 共15 項。閱讀和寫作兩範疇的重點合共17 項,要求共38 項;聆聽和說話兩範疇的重點只得9 項,要求也較少,得27 項。因此,從數量的角度衡量,閱讀和寫作兩範疇比聆聽和說話兩範疇 為多。
  根據以上分析,讀寫教學在各課程文件中的地位較諸聆聽說話教學重要。

讀寫結合是否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向?
  從以上討論所得,讀寫教學在課程設計者心目中佔着相對重要的位置,也是這二十年來小 學語文教學的主流。但如何才能使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發揮功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是 不少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課題。近年來,普遍認為「讀寫結合」的模式最有效,應是語文 教育的正確方向。以下嘗試從學理的角度去討論。
  首先,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如何理解?何偉傑教授等在《小學寫作教學》說得很清楚: 學生的寫作往往是教學成效的標誌,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一方面要在讀文課中讓 學生吸收語文知識,學習遣辭造句、佈局謀篇的技巧,一方面也要考慮在寫作課中怎樣作適當 的指導,使學生通過各種練習形式,由簡單而複雜,由模仿而創造,循序漸進,培養表情達意 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育學者朱作仁在《小學作文心理學》指出,閱讀和寫作關係密切,有效的閱讀能 提高寫作能力。在閱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理解能力,並從而了解 文章的思想觀點、思維方式、篇章結構和表演技巧;而從閱讀課學到的思想觀點、思維方式、 篇章結構和表演技巧等同時是寫作構思的主要元素。
  前語文教育學院副院長李學銘在《中國語文教學的現況與發展:李學銘語文論文集》認為:
  在閱讀教學的教材講授中,教師可以提出教材中具有典範性的優點,聯繫學生的寫作實際 來討論……學生便能在閱讀中學到用字、組詞、造句的技巧;全篇的結構與組織;文章的開頭 和結尾;記敍、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手法。
  從各學者的的意見,可以概括出以下的結論:
1. 學生寫作的水平是教學成效的標誌,也是學生整體語文能力的具體證明;
2. 閱讀和寫作關係密切,有效的閱讀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 教師固然要透過閱讀課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增進語文知識,也同時要讓學生掌握遣詞造 句、佈局謀篇的技巧,並要進一步將學到的技巧充分運用在寫作課中。
  以上的結論足以肯定讀寫結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向。

如何在學校有效推行讀寫結合的教學?
  要在學校有效推行讀寫結合,必須為語文教學創造有利的條件,包括:
1. 要有周全的讀寫結合課程規劃:要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得以提升,固然不能將閱讀課和 寫作課孤立施教,也不宜只按照閱讀課的課文內容隨機進行寫作指導。按照閱讀課的課文 內容隨機進行寫作教學往往不能全面和有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在編擬教學進 度時,要讓各級的閱讀和寫作學習重點互相呼應。前文已指出「有效的閱讀教學能提高學 生的寫作能力」,換言之,閱讀教學是寫作訓練的準備,所以在規劃課程時,宜先訂定各級 的寫作學習重點,例如在一、二年級寫句子、段落;三、四年級寫記敍、說明性質的文章; 五、六年級寫描寫、議論性質的文章。然後配合相關的寫作學習重點擬訂閱讀學習重點, 例如在一、二年級指導學生學習不同的句式、掌握句子的結構;三、四年級學習記敍的要 素、說明的類別;五、六年級學習描寫的技巧、議論的結構。
2. 選取適當的學習材料(或課文):要落實讀寫結合,有周全的課程規劃是不足夠的,還要有適當學習材料(或課文)的配合。讀寫結合的是以讀帶寫的方式進行,因此閱讀材料最為 重要,要具備語文學習的典範優點。選取或編寫的學習材料除了要配合學生的認知發展, 內容意識健康、正面,還要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題材要多樣化,包括生活、科普、歷 史、文化、藝術等;表達方式要廣泛,應涵蓋記敍、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性質。此 外,文句要符合語法規範,遣詞用字優雅得體。
3. 編擬有效的教學設計:要將讀寫結合成功實踐,在施教前要編擬合適的教學設計。這教學設 計要兼顧閱讀和寫作的指導,在閱讀指導中配合進行寫作訓練,使學生在理解篇章或課文的 同時,並學習寫作知識。在過程中,教師除了透過講解、討論讓學生認識相關的寫作技巧, 並要為學生佈置重點式練習,使學生初步將學過的知識和技巧應用出來,最後才要求學生寫 作完整的篇章。例如在高小班級的閱讀課教一篇《論守時》的課文,教師除了指導學生理解 課文內容和全文主旨外,還要重點地向學生分析這篇文章的結構──論點、論據、結論。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議論文結構的了解,可為學生編擬工作紙,以另一篇結構相近的議論 文《論禮貌》要求學生找出該文的論點、論據和結論。待學生大致掌握了議論文基本的結構 後,始安排學生寫作類似的議論文。這樣,學生經過認知、鞏固、應用的學習過程,不但對 議論文的結構特色有一定了解,並應能學以致用,寫出一篇結構較為完整的議論文。

參考文獻
1. 課程發展議會(1990)。《小學課程綱要:中國語文科》。香港:教育署。
2. 課程發展議會(1995)。《目標為本課程中國語文科學習綱要:第一學習階段(小一至小三)》。 香港:教育署。
3. 課程發展議會(1995)。《目標為本課程中國語文科學習綱要:第二學習階段(小四至小六)》。 香港:教育署。
4. 教育署(1998)。《目標為本課程中國語文科學習評估指引:第一及第二學習階段》。香港:教育署。
5. 課程發展議會(2004)。《中國語文教育指引(小一至小六)》。香港:教育統籌局。
6. 課程發展議會(2008)。《小學中國語文建議學習重點(試用)》(修訂版)。香港:教育局。
7. 語文教育學院(1986)。《小學寫作教學》。香港:教育署。
8. 朱作仁(1993)。《小學作文心理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9. 李學銘(1997)。《中國語文教學的現況與發展:李學銘語文教育論文集》。香港:學思出版社。